摘要:人体肠道里的微生物群落,就像一个复杂的 “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消化、免疫甚至全身健康。过去我们依赖益生菌调节肠道,但效果有限。如今,微生物疗法已迎来革命性突破 —— 从粪便移植到精准靶向的噬菌体疗法、基因编辑细菌,多种技术正在攻克肠炎、肥胖、代谢疾病等难题。本文将用通俗语言拆解这些前沿疗法,带你看清微生物如何成为未来治病的 “新武器”,以及它们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
一、肠道菌群:人体里的 “隐形健康管家”
你可能不知道,肠道里住着万亿级别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组成的 “肠道菌群” 堪称人体 “第二器官”。这个群落不仅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还能调节免疫系统,甚至通过 “肠 - 脑轴”“肠 - 肝轴” 影响大脑、肝脏等远隔器官的功能。
比如,肠道菌群能分解我们无法消化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物,加固肠道黏膜屏障,避免 “肠漏” 问题;早期接触微生物还能训练免疫系统,降低后续过敏、自身免疫病的风险。但长期饮食不当、滥用抗生素、年龄增长等,都会破坏菌群平衡,引发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正因为肠道菌群是可调节的 “靶点”,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如何通过干预菌群来治病,微生物疗法应运而生。
二、微生物疗法进化史:从 “广撒网” 到 “精准打击”
早期的微生物干预多是 “碰运气” 式的 “广撒网”,而现在已发展到 “精准靶向” 阶段。下面这张图清晰展示了两种干预思路的区别:
![]()
简单说,非靶向疗法是改善整个菌群环境,不针对特定微生物;靶向疗法则是精准瞄准有害菌或缺失的有益菌,干预更精准。下面我们具体看看目前主流的 6 种微生物疗法:
(一)非靶向疗法:基础款 “菌群调节器”
这类疗法是微生物干预的 “入门款”,核心是改善菌群整体状态,操作简单但针对性较弱。
益生元:像给肠道有益菌 “喂饭”,比如菊粉、低聚木糖(XOS)、低聚半乳糖(GOS)等,都是人体无法消化但肠道细菌能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它们能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增殖,改善排便规律,但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腹胀、软便。
传统益生菌:我们熟悉的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就属于这类,多以胶囊、粉剂形式存在,或添加在酸奶、保健品中。但它们的缺点很明显 —— 很多菌株不是人体肠道 “原生居民”,难以长期定植,产品活菌数量也常不达标,临床效果参差不齐。
粪便微生物移植(FMT):把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经过过滤处理后,通过胶囊、内镜等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这种疗法能完整保留健康菌群的多样性,包括活菌、代谢物等,对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的治愈率超 90%,是目前最有效的非靶向疗法。但它的短板也突出:粪便成分复杂未知,存在传播病原体的风险,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也不一致。
(二)靶向疗法:精准度拉满的 “菌群手术刀”
随着技术发展,科学家们开始设计更精准的疗法,像 “手术刀” 一样针对性调节菌群,效果更明确,也更安全。
微生物联合体:相当于 “定制版菌群套餐”,从健康人粪便中筛选出共生的多种细菌,或人工组合菌株,既保留了菌群多样性,又避免了 FMT 的不确定性。比如 FDA 批准的 SER-109(Vowst),是提纯的厚壁菌门孢子,治疗 rCDI 的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VE303 由 8 种梭菌组成,也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但这类疗法难以复制肠道中病毒、真菌等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效果略逊于 FMT。
单菌株生物疗法(BT):聚焦单一有益菌株,精准发挥特定功能。比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能修复肠道屏障,改善肥胖和糖尿病;Anaerobutyricum soehngenii(索氏厌氧丁酸杆菌)可调节血糖,缓解代谢综合征。还有非活性菌株疗法,比如 EDP1815,由灭活细菌制成,能抑制炎症,对轻度至中度银屑病有效。这类疗法生产可控、安全性高,但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才能维持效果。
噬菌体疗法:用细菌的 “天敌”—— 噬菌体来精准消灭有害菌。噬菌体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能精准识别目标菌株,不会伤害有益菌,比抗生素更安全。比如 SNIPR001,通过 CRISPR 技术改造噬菌体,能靶向消灭耐药大肠杆菌;针对炎症性肠病相关的肺炎克雷伯菌,科学家也开发出了对应的噬菌体,在小鼠实验中成功改善了肠炎。但噬菌体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还容易被胃酸破坏,需要特殊递送技术。
合成生物学疗法:给细菌 “编程”,让它们成为 “智能治病工具”。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给益生菌添加特定功能基因,比如让大肠杆菌 Nissle 1917(EcN)表达酶类,将肠道中的氨转化为精氨酸,缓解高氨血症;或让细菌分泌抗炎蛋白,治疗炎症性肠病。还有能 “感知” 炎症信号、自动释放药物的 “智能细菌”,既能精准治病,又能减少副作用。但这类基因工程菌可能存在基因转移风险,伦理和监管问题也需要谨慎对待。
三、一张表看懂 6 种主流微生物疗法的优缺点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对比,整理了这张核心信息表,清晰展示每种疗法的特点:
![]()
四、微生物疗法的未来:精准化、个性化是关键
虽然微生物疗法已取得不少突破,但要成为主流治疗手段,还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疗效提升,比如如何让益生菌更好地定植,如何避免噬菌体耐药;其次是安全性,FMT 的病原体筛查、基因工程菌的基因转移风险,都需要更严格的控制;再者是个性化,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独一无二,未来需要通过检测个体菌群结构,定制专属疗法,才能让效果最大化。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智能胶囊采样技术、大数据分析的发展,我们未来能更精准地了解肠道菌群状态;而多种疗法的联合使用(比如益生菌 + 益生元、噬菌体 + 合成细菌),也可能带来 1+1>2 的效果。
从当初被质疑的粪便移植,到如今的基因编辑细菌,微生物疗法的发展速度超出想象。肠道菌群这个 “隐形健康管家”,正在成为攻克疑难杂症的 “新靶点”。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调节菌群就像服用感冒药一样普遍,为健康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