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梦 万凌翔
![]()
“闫主任,我现在吃得香,睡得好,体重长了3斤。”近日,广西34岁的黄女士(化名)再次回到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光谷院区胃肠外科复诊。这场跨越千里的求医,让她摆脱了重度胃下垂的折磨,也彰显了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疑难病症诊疗中的突出效果。
三年前,黄女士餐后出现轻微腹胀,未予以重视。后来症状不断加重,发展到“吃一口就胀”,弯腰、快步走时还会有胃部的牵拉痛。“到了晚上肚子更胀,严重的时候不能平躺,没办法睡觉。”黄女士回忆,长期病痛让她食欲锐减,半年内体重暴跌20余斤,面色蜡黄,体力大降,工作和社交也受到严重影响。黄女士在当地多家医院确诊为重度胃下垂,尝试过胃镜检查、促胃动力药、理疗等多种方式,症状却没有明显改善。一次偶然,她刷到该院闫瑞承主任团队的科普视频,其描述的症状与自身完全契合,于是决心前往武汉求医。
“胃下垂合并胃排空延迟个体差异大,精准评估是诊疗关键。”闫瑞承介绍,黄女士入院后,团队的王旭锋副主任医师和秦峰医生为她安排了胃超声造影等系列检查,确诊其胃小弯切迹已降至盆腔髂棘连线以下5厘米,胃排空速度仅为正常人的1/3。
经术前评估,团队为黄女士实施了微创腹腔镜下改良胃固定术。该手术仅需在腹部打4个0.5-1厘米的小孔,医生借助腹腔镜镜头观察腹腔,用补片替代肝胃韧带并将其精细缝合固定。这样既能预防胃体再次下垂,又不影响胃蠕动。手术耗时1小时,出血量微乎其微,大幅降低了创伤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团队为黄女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案。营养师为她规划了从流质饮食起步的循序渐进膳食方案,解决其营养不良问题;同时开具由党参、黄芪等组成的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方剂,以调理气血、升阳举陷;搭配西医药物提升消化功能、降低内脏敏感性。术后一周,黄女士已能逐步正常吃一碗稀米粥,腹胀感逐渐减轻。术后一个月复查,体重已回升3斤,也能正常平躺睡觉。
“术后随访在胃下垂这类功能性胃肠病中尤为重要。”闫瑞承介绍,医院建立了长期线上线下随访机制,通过定期复查胃的形态和功能指标、调整康复方案,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闫瑞承表示,胃小弯切迹最低点位于盆腔髂棘连线以下,即可判断为明显胃下垂。胃下垂患者多有腹部饱胀等症状,且多体形消瘦,严重者会出现重度营养不良。延误治疗可能引发十二指肠瘀滞、结肠脱垂、便秘等,大幅增加治疗难度。“希望胃下垂这类功能性胃肠病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让更多患者得到规范评估及科学的个体化治疗。”闫瑞承说。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