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邹亚琴
仅通过手臂和大腿的2个微小切口,便可在避免传统开胸、心脏停跳及深低温停循环等巨大创伤的同时,顺利为一位合并脑出血病史的76岁高龄患者修复了主动脉弓部多处致命性溃疡。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邓宏平教授团队,成功运用其首创的“3S”微创理念结合3D打印精准导航技术,为陷入治疗绝境的高龄危重患者,实施了高难度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手术。这也标志着该院血管外科在复杂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实现“精准入路+器官保护”的常态化突破。
![]()
76岁的湖北武汉张大爷患有高血压20余年,一个月前,他突发脑出血后被急送医院抢救成功,近期肢体活动尚未完全恢复、又出现剧烈的胸背部疼痛。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后,主动脉CTA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其主动脉弓部存在多处巨大穿透性溃疡,且溃疡已侵蚀至血管壁中层,累及供应大脑的三大主干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体内的这一血管瘤壁薄如蝉翼,随时有破裂导致猝死的风险。
该院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表示,治疗主动脉弓部血管瘤,传统开胸手术需深低温停循环,创伤巨大,对像张大爷这样的近期脑出血患者而言,术中术后脑部并发症风险极高,是绝对手术禁忌症;但若不手术,患者则时刻生活在“血管炸弹”爆裂的阴影下,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
生命至上、分秒必争,该院东院区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由血管外科牵头,联合心血管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专家进行深入研讨。MDT团队一致认为,微创介入手术是唯一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且最大限度保护器官功能的途径。
![]()
术前3D打印血管模型
基于此,邓宏平教授团队决定迎难而上,采用其创新的“3S”(Small Sheath, Small Trauma, Short Time)策略,为患者实施胸主动脉支架植入并联合主动脉弓上三分支的“开窗”血运重建。
为最大可能确保手术的稳妥,团队术前利用3D打印技术1:1精准还原患者的主动脉弓模型,在体外反复模拟演练,精准预演支架释放位置与开窗角度,为手术绘制了详尽的“导航地图”。
![]()
手术当日,在精准“地图导航”指引下,邓宏平教授手术团队从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植入主动脉支架,通过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的微小切口,从左肱动脉穿刺,运用6F微创血管鞘精细操作。在DSA的实时引导下,手术团队将主体支架与分支支架精准定位、依次释放,完美覆盖了主动脉弓部的溃疡病变,同时确保了三大脑部动脉的血流通畅无阻。
整台手术历时仅2.5小时,出血量不足100毫升,术中即时造影显示:3处巨大溃疡被完全隔绝,无内漏,脑动脉血供优异。
在重症医学科与血管外科护理团队精心照护下,张大爷术后迅速康复:术后即刻清醒拔管,胸痛消失;术后6小时,自主翻身;术后第一天即顺利下床活动;术后三天复查显示支架位置精准无内漏,脑动脉血流通畅。术后第五天,老人状态良好,康复出院。“没想到这么大的手术,恢复得这么快!”出院时,张大爷及家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邓宏平教授介绍,此次手术的成功,体现了“微创、精准、快速康复”的现代外科核心理念。该术式通过微创入路,极大降低了手术对脑血流的影响,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均从股动脉入路释放,使“三开窗”手术更加精准和微创,显著减少了脑卒中风险,为高龄、高危主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他同时强调,高血压是主动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突发胸背部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