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小D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妈妈,我好想快快长大!这样我就能和Lucas一起工作,然后嫁给他了。”
![]()
图源:影视截图
你们能想象吗?一个11岁的小姑娘说出这句话时,我这个老母亲心里早已万马奔腾,表面上却还要强装镇定,柔声问她:
“Lucas是谁呀!?”
小家伙立刻仰起头,眼睛亮晶晶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Lucas是学校戏剧社的一位高年级学长——有责任心、温柔体贴、善于照顾人,表演才艺也很出众。
最让她觉得“酷”的是,他每个周末都会去一家社区咖啡馆“打工”,体验生活。
那几天,小D显然有些“上头”了。她开始描绘更具体的画面:结婚后要生几个孩子(不想像妈妈这样只生一个),未来要一起做什么工作,如何经营家庭......

图源:网络
01
女儿是早恋了......吗?
那一刻,我心里的感受很复杂——有点想笑,有点惊讶,还有一丝说不清的伤感。
我意识到,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比我想象的还要早:我的小姑娘,真的开始长大了。
严格来说,这算不上真正的“早恋”,但却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从今往后,同伴对她的影响,恐怕要远远超过我这个老母亲了。
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最重要的,或许是不要急着成为她眼中“讨厌的大人”,而是要珍惜现在这样的时刻。
她依然愿意肆无忌惮地和我分享一切,笃定地知道任何心事都可以告诉妈妈,不会被随意评判,也不会总是一本正经地说教。
![]()
图源:影视截图
当这个念头清晰起来后,我发现面对这个话题反而变得简单了。
我开始真正带着兴趣听她讲述,然后不断问她:“你最喜欢他哪一点呢?”
在这样的对话中,小D自己提炼出了许多美好的品质——负责任、友善、有才华。
作为一个自认“爱思考的恋爱脑”,走过大半生,我越来越明白:所谓“爱”,往往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向往、却尚未拥有的特质。
所以,与其纠结于是否该阻止孩子萌生的情感,不如把对话引向“自我觉察”的方向。
当小D说出欣赏对方的优点时,我会顺势引导她进行自我对照:
你说他温柔善良,那你觉得自己是吗? 在同学眼中,你也是这样友善的人吗?
这样的聊天效果出奇地好。
因为心里住进了一个“喜欢”的人,那些我曾经费尽心思希望她养成的品质,如今竟成了她主动思考、自觉对照的标杆。当她发现自己也拥有类似的优点时,就会开心地说:“难怪我也喜欢他呢!”
![]()
图源:影视截图
当然,她也会看到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这时我会继续追问:“那你希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吗?想要拥有这些品质吗?”
有些她毫不犹豫地点头,有些则会摇头。我们就继续聊:“为什么想?又为什么不想?”
我越来越觉得,和孩子聊天,答案本身往往并不重要(除非触及底线),真正珍贵的是思考的过程和脉络。
这也让我更加确信:父母未必需要“教”孩子什么,但一定要多和孩子“聊”起来——通过对话,把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解决问题的逻辑、坚守的价值观,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他们。
关于所谓的“早恋”,我的态度始终是:人,终究需要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
很多家长老师担心早恋会影响学习,但说实话,即使没有“早恋”,也还有成百上千个可能让人分心的因素——堵,是堵不住的。
既然如此,不如换个思路:把这份怦然心动的感觉,转化为“认识自我”的契机。因为我们喜欢上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更清楚地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因为他,我们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
图源:影视截图
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完成“自我教育”——从这个大视角来看,这段经历,未必是件坏事。
02
“黄毛”焦虑
录了条视频发布后,有条留言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
图源:视频号截图
我特地跑去“采访”小D爸爸。他反问:你说的“黄毛”,是那种离经叛道、不学无术,头发染得黄黄、身上还有纹身,自以为很酷的人吗?
哈哈哈,你们知道吗?我当场笑疯了。过了这么多年,“黄毛”的定义居然毫无代沟!
![]()
图源:网络
我点点头,小D爸爸立刻说:“敢和这样的谈?别进家门,腿打断!”(这语气,简直和我爸当年一模一样)当然是开玩笑的,但很能代表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吧。
如果你们认同我前面提到的——“爱”的本质,是在对方身上看见了自己所向往的特质。
那么请允许我冒昧地说一句: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习惯用“改变、控制、服从”来教育,那么这个孩子现在看似爱上了“黄毛”,她真正其向往的是挑战权威、特立独行的勇气。
令人难过的是,大多数出现这种情况的家庭,父母早已习惯了让孩子“听话”。
所以当孩子爱上了他们看不上的人,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自我反思,而是急于干预——就像当年不许孩子和同伴玩耍必须练琴、不许像同龄人那样打扮必须专心学习一样。
于是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极端”情况发生——因为这些家长忽略了一件事:那个从小“听话”的孩子长大了,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叛逆”终于积累到要爆发,而“黄毛”,不过是一个触发点。
所以,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反而比较松弛。
![]()
图源:影视截图
至少我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这点,我们现在都还来得及。我们应该时常自省:自己是否有时过于强势,打压了孩子的个性?(我相信,常看我公号的云闺蜜们肯定不会的~)
最后,如果真的遇到这一天怎么办?我的处理方式本质上和这次一样,做好三件事:
第一,绝对不投反对票。
我们都是过来人,都明白人在“上头”的时候是听不进劝的。相反,这时更要让孩子知道:我是她的盟友。只要她愿意继续和我分享心事,保持沟通渠道畅通,那么眼皮底下发生的事,就都还在可控范围内。
这一点,孩子越大越要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等到孩子拒绝沟通,连她去哪儿、和谁在一起都不知道时,才后悔莫及。
第二,多聊“喜欢他什么”。
相信我,恋爱中的人最爱聊的就是这个话题(想想你当年谈恋爱时的样子就知道了)。
这时候最常见的答案大概是:他对我特别好;他愿意为了我与全世界为敌;这让我感觉被爱(嗯,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这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也是很多人走过的爱情弯路:错把“对我好”当成了爱的全部。
![]()
图源:影视截图
但年轻人大多需要经历这个过程才会成长。毕竟“爱”这件事看不见摸不着,总需要一些外在的表现来确认。
当孩子这样和我们分享时,我会多听少评价,绝对不轻易说教。如果合适,我还会聊聊自己当年的恋爱史(毕竟每个人的青春里,大概率都曾遇到过那么一个“黄毛”吧)。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进一步巩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恋爱中的女孩容易患得患失,让她有个安全可靠的倾诉对象,一大半的教育其实就已经完成了。
第三,引导“精神需求对对碰”。
我相信,我们用心养育了十几年的女儿,一定会是个精神世界丰富的可人儿。
这时,我们可以在倾听、鼓励交往的同时,巧妙拓展他们“恋爱”的内容。比如女儿从小热爱戏剧,就买两张大剧院的演出票请他们一起去看;女儿喜欢游泳,就邀请他们一起看比赛、去游泳。
这些活动就像“试金石”——如果那个“黄毛”只是徒有其表,孩子自己就会发现:我兴致勃勃,他却无动于衷,甚至看演出都能睡着。
一次两次或许不觉得,但这样的时刻多了,孩子自然会慢慢觉察:“我们好像没那么合拍。”
毕竟,浅层次的“对我好”就像糖果,初尝甜蜜,吃多了也会腻;而真正合适的“爱”,一定是精神世界的同频共振——能彼此看见,相互理解,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
![]()
图源:影视截图
04
所以,我此刻是不会去担心小D将来会不会爱上“黄毛”。我现在唯一在意也是我可以掌控的,是我们家长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足够丰盈,品味眼界是不是够好。
我们有没有让孩子体会到真正无条件被爱着的感受,我们又是否为她打开了足够广阔的天地。
在孩子恋爱这件事上,我觉得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此:
当你懵懂心动时,我陪你理清思绪;
当你勇敢去爱时,我为你守护初心;
当你为爱而伤时,我陪你慢慢走出来。
我相信,所有这些经历,最终都会沉淀为属于孩子自己的、谁也拿不走的智慧。
而我要做的,不过是相信——相信爱本身的力量,更相信我的孩子。
![]()
图源:影视截图
大J叨叨叨
我已经来到深圳了,就给了我一大片美好的夕阳,也想送给你们这份好运气。待会2点,我会临时开播,和大家一起聊聊怎么选香、如何识别真的沉香。如果有时间欢迎来哦~
![]()
![]()
搜索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