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项目制育人激活医学教育新生态

0
分享至


青年教师在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工作。孙腾 摄

  作为山西省高等医学教育的“领头雁”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山西医科大学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近年来,学校与清华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清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等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先后成立了“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山医—清华中心”)、“山西医科大学—华大未来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山医—华大中心”)等平台,不断创新项目制育人模式,激活医学教育发展新生态。

  党建引领: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新格局

  学校切实发挥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有机整体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协同创新,系统构建了以山西医学科学院(A区)为核心载体的科研组织体系。该体系整合了包括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在内的11个重要科研平台,其中山医—清华中心、山医—华大中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均同步建立了功能型党支部,实现了党组织在科研前沿阵地的全覆盖。

  学校党委创新运用“联学联建”机制,打造联合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与清华的合作中,依托其深厚的基础研究底蕴和顶尖的学术创新能力,聚焦前沿医学领域开展高水平科研攻关。在与华大的合作中,则充分发挥其国际领先的基因测序、多组学技术优势,紧紧围绕山西省地方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

  通过功能型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学校将党的领导贯穿科研攻关、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协同”的发展新格局,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创新机制:

  打造“四链”融合育人新体系

  学校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突破学科壁垒、打通资源边界,着力构建以育人为核心、以项目为牵引、以平台为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在创新链方面,学校聚焦生物医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山医—清华中心和山医—华大中心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显著提升了自身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在产业链方面,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山西省地方病与高发疾病防治需求,与华大联合开展“唐氏综合征全身图谱”“尘肺病多组学研究”等攻关项目。2024年,学校首创“智能生物计算”课程,构建“理论—技术—实战”3级培养体系,覆盖1700余名师生,并遴选56人进入高阶培养计划,为生物医药领域输送具备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资金链方面,学校牢牢把握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的重大契机,聚焦联合平台和合作项目,积极用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与清华、华大等共同投入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在推动“四链”融合中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人才链方面,学校率先推出《项目制领域育人研究生培养管理实施细则》,打破传统学科限制,确立以真实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培养路径。该路径以领域为基、项目为载、育人为本,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实践探究—协作共创—成果检验”,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的根本转变,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重塑。同时,实施“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双导机制,明确学术导师侧重科研深度、行业导师侧重实践能力,实行联合考核与分段培养。近年来,学校累计选派100余名师生赴清华、华大等开展科研交流与项目实践,有效拓展了人才的视野和能力边界,形成了开放、流动、协同的高水平人才梯队。

  实践路径:

  深化项目平台育人“三维驱动”

  学校以有组织科研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系统推进与清华、华大的深度合作,构建“项目—平台—人才”三维驱动的发展路径。

  与清华的合作,以前沿基础研究为导向。自2023年5月山医—清华中心启动以来,3期共投入5000万元支持46项课题,重点布局表观遗传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等方向。2023年启动首期14项课题,2024年扩展至23项,2025年进一步凝练形成9项重点课题,推动科研攻关持续深化,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与华大的合作则以应用研究与技术转化为重点,围绕山西省地方性疾病和图谱构建等真实问题,共同推进5大科研专项。2023至2025年分3期确立24项重点项目,涵盖多组学研究、疾病机制解析与临床转化等领域。通过联合技术攻关,推动多项成果走向临床应用。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与清华共建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及果蝇研究平台,与华大共同打造多组学与生物计算平台,全面强化硬件支撑和资源共享。这些平台不仅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更成为研究生开展真实课题研究、锻炼创新能力的核心场域。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清山教学营”“探索未来医学路”等品牌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深入基层医院和华大实验室,实现“临床场景+科研平台”双场景训练。3年累计选派硕博研究生及青年教师100余人次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和合作交流。本科生通过暑期实践、创新班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介入科研全流程,显著提高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自信。

  高水平合作与体系化建设使学校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多个维度取得系统性突破。截至2025年8月,学校与清华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包括《自然》(Nature)3篇、《科学》(Science)1篇、《细胞》(Cell)1篇,获批6项联合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2项;与华大共同发表论文40篇,其中4篇见于《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项目制培养覆盖2000余名研究生,75%以上毕业生服务于医疗卫生及相关行业,其中超过40%扎根西部。合作推动特种医学学科连续多年全国领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精准医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方向实力大幅增强,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引领性的学科群。

  (作者王军系山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解军系山西医科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6版

作者:王军 解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直属中国教育报刊社主管
66160文章数 125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