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型工业化以新技术赋能工业体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可控。“双新”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对高校育人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打破学科壁垒,从优化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导向、提升思维能力、拓展全球视野等四个方面入手,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培养模式,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双新”背景下,产业结构和技术体系深度变革。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正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交叉型、应用型转变。研究生教育须顺应这一趋势,优化培养模式,突破传统学科界限。
高校可围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未来材料等前沿领域,设计跨学科课程群,如“数据科学+工程”“人工智能+医学”“新材料+能源”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将课程延伸到项目前沿和真实案例中,将教学内容与国家科技战略、行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创新及应用能力。
高校还应实施灵活的培养机制,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选课、跨院系培养、企业项目参与等灵活路径,形成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的培养格局。
强化实践导向,提高创新应用能力。“双新”人才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把知识转化为解决方案。高校应强化实践导向,将科研实践与产业需求、技术应用紧密结合。
高校应优化实验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在联合实验室、产教融合平台、科研项目中承担实际任务,在从发现问题到技术转化的过程中,锻炼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多样化实践创新平台,让研究生在真实项目中积累实操经验,在复杂环境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拓宽学生的实习实践路径,与企业、机构共建育人基地,研究生教育才能实现从理论学习向技能应用的转化,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输送更多具有实干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系统思维,提升综合决策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应具备宏观视角和系统思维。高校须加强逻辑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科学决策。
同时,高校应加强产业政策分析、创新管理、科技伦理等课程建设,提升研究生的战略思维和政策理解能力,使学生具备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实现平衡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协同训练,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为其开展科技创新做好准备。
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全球竞争力。“双新”发展离不开产业格局调整和全球科技竞争。高校应加强联合培养与跨国科研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使其了解国际科研动态,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同时,应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国际学术和技术合作中的表达力、协作力,进而提升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国际影响力。
在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研究生教育要以学科深度交融为路径,以更加开放、协同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体系和思维能力的系统革新。
只有不断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既懂技术创新,又具备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双新”人才,为“双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助力推进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
(作者系东北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6版
作者:王兴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