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太原破解“资源依赖”:新能源照亮南极,信息医药等新赛道多点开花

0
分享至

太原晋华炉传奇:从打破技术垄断到全球领先,让煤化工向绿色迈进。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孙骏(00:48)

一个更强大的太原,正在山西加速成形。

作为我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的转型在“爬坡过坎”中奋力前行。而身为省会城市,太原的使命不只在于经济总量的追赶,更在于为全省探路示范。

从持续迭代、打破外国技术垄断的“晋华炉”,到可生产绿氢的晋华槽,位于太原的潞安化机从“化工装备制造企业”跃升为“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两字之变,折射出在传统赛道中开辟新径、在新兴赛道中抢占先机的转型智慧和创新。

与此同时,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的纳安生物在迎来煤企投资后,成功登陆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可以说,新旧动能融合育出了“新物种”。至此,带来一种破局性的发展思路:煤炭等传统产业积累的基础,可以转向成为撬动未来产业的支点,实现从“资源依赖”到“未来驱动”的价值再定义。


潞安化机在太原的生产车间一角。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11月1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向新而行 动力澎湃”第二十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代表团走进太原,在探寻这座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实践之中,发现太原破解“资源依赖”,其中的关键之一正是“转”——当传统产业不再只被视作发展包袱,而是换个思路,将其转化为“人无我有”的增长机遇,转型便有了一股底气。

太原,正在越过煤炭等传统资源筑成的“山丘”,努力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从打破技术垄断到全球领先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历史悠久,依托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老牌工业城市,从“一五”时期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当时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1项落户太原,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列第三。

山西因煤而兴,同样也一度因煤而“困”,而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还是在于“煤”。

11月10日,在位于太原的潞安化机生产车间,一个高约30米、重500多吨、粗5米左右的“晋华炉3.0”巍然矗立。它能将煤炭“变成”气体,从而让黑色的煤炭变成汽油、甲醇和新能源氢,实现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贾雷,便是参与“晋华炉”设计的工程师之一。2015年,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正式启动“晋华炉3.0”的研发工作。至今,他依旧清晰记得,2016年4月1日,“晋华炉3.0”一次开车成功。

“这个‘大家伙’不挑食,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的煤它都能消化,解决了煤气化产业一直以来的痛难点。”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晋华炉设计负责人贾雷对澎湃新闻表示,“晋华炉3.0”新增了副产蒸汽装置,能将以往气化炉直接排放的废蒸汽进行高效回收,其还可直接用于工厂后续的生产环节,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再利用。

每一次技术跃升的背后,是以年为计的科技攻坚。

2001年,潞安化工机械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始了煤气化技术和装置的研发之旅。2006年,第一代晋华炉(“晋华炉1.0”)问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紧接着,五年后,“晋华炉2.0”投产使用,相较于第一代而言,检修成本低,运行还更稳定,能适配的煤种也更广泛。

“晋华炉”实现了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领先全球的跨越式发展。而贾雷透露,“晋华炉4.0” 正在研发,希望新一代产品能够实现全热回收、原料多元化。


潞安化机展示的“晋华炉”,是向绿色能源进军的“争气炉”。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太原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止。

在距离“晋华炉3.0”不远的车间里,静立的“晋华槽”承载着潞安化机进军新领域的尝试。

2024年12月,“晋华槽”正式下线,这是山西省首台碱性水电解槽。2025年11月10日,潞安化机新能源装备分公司经理王成林向澎湃新闻介绍,此设备可用于消纳风电及光伏新能源发出的绿色电力,转化为绿氢产品,单台产氢能力可达每小时1000标准立方米,可广泛应用于煤化工石油炼化加氢、氢冶金、电厂掺氨燃烧等。

潞安化机正以“晋华槽”为突破口,加快研制推广“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电解制合成气、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合成撬装、空气压缩抽水蓄能”等新能源装置。

其中,据太原市文旅局官网消息,潞安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成为转型标杆,2024年转化煤炭约452万吨,将黑色煤炭提炼为CTL全合成基础油、费托烯烃等高端化工产品,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推动煤炭从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

用新能源点亮南极科考站

从“晋华炉”到“晋华槽”,再到其他新能源装置的布局,太原演进始终指向“清洁化”“绿色化”的产业大方向。实则,这也与太原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肩负着为全国探路先行的战略使命。在此背景下,一个能汇聚全省乃至全国创新资源的高能级平台变得至关重要。为此,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2021年应运而生,助力能源技术创新加速突破。

今年3月,郭栋梁圆满完成任务,从南极归来。2024年11月,他作为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代表之一,加入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科考队,共同参与秦岭站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的建设。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中国南极秦岭科考站,建起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供图

长期以来,南极常年科考站严重依赖燃油作为一次能源供给,而郭栋梁所参与建设的新能源系统则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

“1月,光伏装置发出了第一度电;2月,氢能系统发出了第一度绿电。”11月10日,郭栋梁谈及关键节点,难掩激动,中国成为首个在南极极端环境下实现规模化新能源系统运行的国家。

据郭栋梁介绍,秦岭站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光伏、风电与氢能源发电占整个站区总能源容量的60%,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的新能源供给,保障科研设备和基础生活设施的短期运行。此外,还将为秦岭站全年节约化石燃料百吨以上。

在南极极端环境下实现新能源的规模化可靠运行,在技术与设备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全球已有30余个南极考察站部署了清洁能源装备与系统,但其连续稳定运行时间均未超过半年。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携手,在孙宏斌教授的带领下,为我国建成首个规模化极地新能源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3年11月,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建设项目启动建设。为了模拟南极存在极强风、极低温、强风雪、强地磁、低压低氧等极端条件和极昼、极夜等特殊场景,孙宏斌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复刻”出了近十种自然场景,确保每一台设备都经过严苛的“历练”,方能获得“出征”南极的资格。

目前,该系统已在南极实现稳定可靠运行。2025年11月10日,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创新部部长常馨月对澎湃新闻表示,该项目的成功投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其经验成果也将为中国更多极地、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科考站点建设与能源保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与标准范式。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展示的一项新能源解决方案。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实际上,除了极地能源系统,该研究院还布局10支研发团队,覆盖新能源装备技术、储能、智慧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系统性推进能源科技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落地应用与产业化。

据常馨月透露,当前研究院开发50余套能源互联网相关系统和装备,例如,应用于山西朔州零碳机场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多能耦合优化调度与智能化控制,全年节省成本601.04万元,减少能耗392.33万度电,占机场全年能耗的44%,减少碳排放4648.11吨,占机场全年碳排放量的31%。

清晰可见,太原制造的数字化系统,从如何赋能节能降碳,进而转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新兴领域接连“关键落子”

数字化,是重塑传统领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太原,一家信息产业链链主企业正在赋能政务、金融、工业等关键领域,为其提供坚实的算力基石与解决方案。

2014年,原本在中北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王宪朝,将创业的目光投向了信创产业,并成立了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信创”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简称,它是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基础,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核心技术,搭建一套完全靠得住的底层技术架构和标准,用国产的技术和设备,替换关键领域里原先适用的国外产品,让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作为本土培育的信创企业,百信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是全国具有信创全部资格的八家整机企业之一。当前,该公司主要布局通用算力和人工智能算力两大领域,研发、生产和销售国产计算机、工控设备、算力服务器和AI服务器四大类产品。

“通用算力+人工智能算力”的融合是推动产业智能化的关键”,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战略和产业发展部副总经理刘乃悦11月10日表示,通过打通不同算力形态,企业已将其产品成功应用于多个行业场景。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智能算力优化生产调度与安全管控;在制造业,利用AI视觉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智能质检与工艺优化。


百信公司在太原的生产线一角。 百信公司 供图

凭借在信创领域的影响力,百信吸引了涉及硬件制造、软件适配、系统集成与服务运维等上下游企业在太原落户。一个以百信为重要一环的信创生态集群,正在太原加速形成,这不仅提升了本地的科技浓度,更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吸附,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太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生物医药产业是太原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又一关键拼图。就在2025年11月初,渠志灿博士受邀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16届世界ADC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这是全球ADC(抗体药物偶联物)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

在会上,渠志灿发表主题演讲,阐述靶向组织因子(TF)的创新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T320,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I期开发的整体进展,并介绍纳安生物在克服肿瘤耐药性和异质性方面取得的精准治疗进展。

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声音”的,正是成长于山西综改区的本土医药企业。2018年,渠志灿自筹资金回国创业。彼时的她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美国南方研究所博导,参与研发世界首款抗肿瘤血管生成抗体药。

当时,驱动她回乡的,既有对前沿产业趋势的敏锐判断,也有对故土转型的关注。她认为,生物医药不仅是全球瞩目的朝阳产业,更是山西转型发展的希望所在。

回国之后,她带领团队开展创新发展抗癌医疗医药、绿色大健康产业领域的科研与转化。2025年3月,纳安自主研发的T320抗癌新药正式获得中国临床试验批件。这也意味着,T320-ADC已成功取得中、美、澳三国临床试验许可,正式迈入全球同步开发的新阶段。若成功上市,将实现山西抗癌原研药“零的突破”。

T320-ADC针对宫颈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实体肿瘤的靶向治疗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方式。据纳安生物介绍,临床前试验数据显示,T320-ADC药物靶点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率达100%,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率也高达93%。


纳安生物的科研人员在研制新药。 纳安生物 供图

然而,抗癌药物的研究需要有坚实的基金作为后盾,为了给企业创造自我造血功能,纳安将目光又投向了大健康领域。

这一战略选择的背后,源于渠志灿团队的重要发现:牡丹根含丹皮酚抗炎抗衰的植物组分,籽油可阻隔紫外线,花萃取物的美白功效超20种花卉。基于这些发现,团队成功开发出国际首创的HENTech纳米溶液植物萃取技术。

目前,基于此技术,纳安生物研发了从药食同源到皮肤健体的大健康产品。渠志灿博士透露,目前已创收超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据公开报道,2023年,森泽能源、万马投资与纳安达成三方合作,以资金支持换取技术转化红利。同年,纳安完成1.2亿元A轮融资,并登陆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为后续上市铺路。

至此,“煤企转型投资科创”的模式,其意义已远超资金本身。它带来了一种破局性的发展思路:传统产业积累的财富等基础,可以转向成为撬动未来产业的支点,实现从“资源依赖”到“未来驱动”的价值再定义。

“我们希望可以证明,在山西,在太原,同样能做出世界级的创新药研发。”渠志灿坚定地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闻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闻
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闻平台。
857260文章数 508397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