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山东入海,以后还会改回江苏吗?这个问题,听上去就像一场世纪谜题:孕育华夏的母亲河,竟然还会“改行”?
从青藏高原冰川脚下滴落的水珠,到携刃破山的激流,黄河一路咆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就是这条巨龙,每隔几百年就爱“换道”,东走一段,南流一程,改得下游百姓苦不堪言。到底什么原因让它“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呢?是天时,是地利,还是人为?
![]()
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上游黄土高原一带,土质疏松,裸露黄沙一旦暴雨,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高含沙暴洪猛涨,奔腾而下。中游流速骤减,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水不济,只能越堤而出。因果太明显:泥更多,堤更高,决口也越频繁。
![]()
翻开史册,过去几千年,黄河大大小小决口一千五百多次,真正改道的有二十六次,其中影响最大的六次,足以左右国家兴衰。第一次大徙(前602年),东周定王五年,黄河在滑县一破口,改入渤海;第二次大徙(11年),王莽弄权,又东迁;第三次大徙(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河水从大名溢出,经高唐、宁津北上;第四次大徙(1194年),金明昌五年,南宋绍熙五年,南北分流,一路南下,经淮河入黄海;第五次大徙(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三股洪流南折入淮;第六次大徙(1855年),咸丰五年,开封铜瓦厢一口大决堤,黄河夺走了大清河,又绕过山东利津才奔渤海,从此结束了七百多年的淮河入海历史。
![]()
1855年夏天,暴雨突袭,黄河水位翻了几番,决口在兰阳县(今兰考)铜瓦厢一裂,自北而南,先夺了大清河,再越堤奔山东。洪峰退去,留下满目黄沙,数十万农田瞬间变荒地。无数农民破产家破人亡,被迫扛着口粮,踏上艰辛的“闯关东”之路。那年之后,清廷头疼不已,可正值鸦片战争余波未平,太平天国烽火正盛,咸丰皇帝哪有精力管一条河?黄河治理,自此成了“跟打仗一样烧钱又见不到成效”的烂摊子。
![]()
而此时,堤堰补了一处又塌一处。1841、1842、1843和1851年,黄河先后四次大溃决。朝廷人手不够,补堤的功臣往往成了大泥巴战士,腰间随时挂着铁锨,脚踩湿地,黑夜里还得望着堤头的放哨人,一声惊呼就掀起千军万马。补完这头,又猛然发现那头要垮。因果很残酷:越是补,越显薄弱;越是薄弱,就越需要补。最后,所有人都累瘫在堤脚。
![]()
不止大自然在作怪,人为决口也不少。1128年,宋人杜充为遏制金兵南下,竟决开滑州堤防,黄河瞬间南分两股,一路入泗水、济水,直接奔黄海。1938年,国共两党联手抗日,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大堤,百里堤防付之一炬,洪水铺天盖地,堵住日军,却也淹没了农田、民房,成千上万百姓流离失所。直到1947年,新中国还没成立两年,才在严寒中修复花园口,黄河才又回到旧道,自山东垦利入渤海。
![]()
说到开封,这座城简直就是黄河的“搬家宿舍”。战国大梁,深埋地底十四米;唐朝汴州,藏在地下十二米;北宋东京,至今找不到实体;金国汴京,埋在六米深处;明朝开封,五米以下;清朝重修的开封城墙,半高半埋,傲立平原。每一次决口,都像给城市做一次大换血,血淤泥换血,城墙加高,一千次塌陷,一千次重建,一次次把城与河的亲疏重新定义。
![]()
近几十年,中国在黄土高原上持续推行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明显减缓。黄河及其支流头部筑起了无数水库,拦掉泥沙,平缓洪峰;下游河堤也一再加固,技师们摸着堤身,俨然护城河的守护者。环境好转,治沙见效,可黄河床却越抬越高。开封成了“悬河”标杆,城墙外的田野,比河堤低上数丈。河堤不能一直往上涨,再高,就像一堵挡不住海水的墙。
![]()
那么,黄河还会改回江苏吗?没人敢笃定。因为水往低处流,河倾向转向低坡再寻最短路。江苏地势本就低平,淮河网密布,黄河一朝失守,南夺淮河水道,入海就再简单不过了。有人说,现代工程堪比神兵利器,高坝、水闸、泄洪道无所不能;也有人说,气候变幻加剧极端天气,百年一次的特大洪水,说来就来。二者究竟孰胜孰负?谁也说不准。
![]()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条母亲河依旧倔强。它哺育了华夏,却也时常践踏了河床两旁的生命。未来的某一天,当天降大雨、地震破堤或人为操作失误时,黄河还会不会选择一条看似荒凉却抚平洪水的旧道?还会不会翻山越岭,南下江苏?我们只能看天行事,也只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无论高坝多坚固,治水终究要敬天畏人,方能让黄河不再改行。
黄河这条母亲河,已经用沉默告诉我们:它的脾气,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狂野,也更难预测。未来会怎样?我想,和黄河的未知旅程一样,谁也不敢妄自菲薄。参考资料:[《中国河湖大典·黄河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