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河堤被洪水冲垮的时候,最先露出的不是泥沙,而是账本上的空洞。菲律宾这份最新的经济成绩单,把台风的暴力和腐败的慢性同时摊到公众面前: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只有4.0%,远低于去年同期5.24%,写下自2021年以来的最低扩张。数据会说话,声音里是消费者缩手、投资者转身的焦虑。
毒瘤
![]()
当暴雨把街道变成河流,受灾的人抬头看天,心里却知道,那场看不见的风暴早已在预算表里酝酿——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拿着巨额预算,结果要么烂尾、要么质量堪忧、要么“假完工”。总统马科斯在七月下令调查全国防洪工程的贪腐案,涉案的参议员和前国会议员不在少数;财政部的估计把损失写成刺耳的数字:自2023年以来,仅防洪工程的腐败损失约1185亿比索,2022—2025年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总损失约6235亿比索,相当于2025年预算近10%,超过整个教育预算。数字冷冰冰,但它们的重量压在每一个人民身上。
基础设施支出萎缩成了经济下滑的直接通道。官方统计显示,公共建设领域增长暴跌26.1%,为2011年以来最低,这一坍塌推进了服务业与工业的放缓。企业收到的不是合同,是随时可能被延迟或作废的付款承诺;家庭收到的不是未来的改善,而是今天的等待与担忧。市场闻声而动,菲律宾比索应声下跌,央行在10月28日的声明里坦言,货币波动反映出市场对增长放缓的担忧。投资者能敏感地嗅到的是风险,而不是口号。
台风“凤凰”并非单一自然事件,它像个点燃器,把长期积累的问题照出轮廓。河流暴涨、堤坝失效、灾后重建的合同又回到公众的视野——这是一场灾难,更是一面放大镜。媒体披露,许多道路、桥梁、防洪设施和学校维修项目在账面上“已完工”,却在台风来临时露出毛病。公众的愤怒不是情绪的爆发,而是对信任的破裂。调查已经启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被起诉,这就像把一把刀放回抽屉而不去问谁用过——民意因此沸腾。
![]()
地区竞争也在看热闹。曾经有企业愿意把投资放在菲律宾,扶持本地供应商;如今,出于地缘政治和风险考量,许多跨国公司转向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实业家的算盘是现实的:哪里能保证项目不被吞噬、合同能按时兑付、法律能保护投资,哪里就成了优先选项。菲律宾失去的,不只是眼前的外资,还有未来产业升级的机会。
政治层面的表态与民生的现实往往错位。一个政府可以高喊反腐、发布调查命令,但当腐败像隐形税一样把公共预算侵蚀殆尽,口号很快变成背景音乐。民众更多关心的是,为什么钱能在项目里消失,而真正负责的人却没有被绳之以法?为什么防洪工程一笔笔钱进了账,却在风雨来临时无法撑起安全?政府的问责若只是象征性的调查报告,那么愤怒只会一波接一波。
菲律宾经济学家和国际观察者看到的,是信心的裂缝。教育预算、社会支出、长期发展,都在为一次次腐败买单。政策收紧、付款审查、项目停摆,这些短期硬措施看似在堵漏洞,却也带来增长的短期拖累。要修的是体制,不是临时账本。重建信誉比修桥更难,但没有信誉,桥也只是一堆钢筋。
![]()
人民的耐心不是无穷的。台风会过去,泥水会退去,但每当重建招标启动、每当预算数字出现,民众都会记起那些失踪的钱。经济增长曲线里写入的,不仅是宏观数据,还有千万家庭的杯盘和账本。让外资回头,需要法律的兑现、项目的透明、责任的追究;让本国企业敢投,需要市场规则的稳定与政府信用的恢复。
风会继续刮,雨会继续下,台风只是加速了问题的曝露。对菲律宾来说,真正的治愈不是口头的震怒,也不是一时的调查新闻,而是一场能把腐败成本真正计算清、把责任真正落实到人的长期变革。那条路上没有捷径,但每一次迟疑都让损失继续累积。国家的耐用度,不是看它能承受多少台风,而是看它能否把那些把国家当提款机的人绳之以法。
在台风后的泥泞里,菲律宾既看到受损的堤坝,也看到了账本上的空洞。眼下的增长数字不过是镜子里映出的影像;修复并不只是填平坑洞,更是在公众面前把真相说清,把责任追究,让未来的每一笔预算都在阳光下运行。那样的重建,才能把民怨慢慢熄灭,让风雨之下的城市再次有立足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