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硅谷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接连不断的裁员消息,让不少科技从业者措手不及,也让全球科技圈感受到一阵寒意。Salesforce、谷歌、Meta等大厂相继宣布裁员,范围之广、波及之深,远超外界预期。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波被裁的不仅包括客服、测试、运营这些容易被AI取代的岗位,还有许多软件工程师,甚至是AI科学家。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AI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该越来越高吗?为什么连那些技术塔尖的精英都被卷入其中,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
01 全球科技公司裁员10万,AI是幕后推手
独立裁员追踪网站 Layoffs.fyi 的数据显示,自进入2025年以来,全球科技公司已经削减了近10万个岗位。AI 的加速落地叠加经济环境的长期不稳定,让这场裁员潮来得更为猛烈和直接。而最受外界关注的,依旧是几家巨头的动作。
年初,谷歌就调整了内部架构。到了10月,又在云部门裁掉100多名设计师,资源进一步向 AI 产品倾斜。曾经被视为最具创造力、最难被替代的设计与用户体验岗位,如今也难逃被压缩的命运,让人不免感叹此一时彼一时也。
Meta 的节奏更快。今年春天,公司就对 Reality Labs 下了手,砍掉约100个岗位。最近,首席人工智能官 Alexandr Wang 又宣布新一轮裁员,涉及约600人,主要集中在 AI 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团队。官方给出的说法是要让组织更精简,减少层级重叠,把资源更多地投向“超级智能”实验室 TBD Lab。很明显,Meta此举并不是收缩AI布局,反而是“以裁促转”,为下一阶段的AI竞争腾出空间。
Salesforce 也没有停下“瘦身”的脚步。从 2023 年至今,公司已累计裁员近万人。CEO 贝尼奥夫在采访中毫不避讳地表示,AI 带来的效率提升,让他减少了约四千名客服岗位,并称这是过去九个月里“最令人兴奋的事”。曾以“家庭文化”自居的公司,如今成了利用 AI 精简团队的急先锋,这种反差简直把讽刺意味拉满。
02 大厂一边裁员,一边招人
在裁员浪潮中,有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现象,许多科技公司一边大刀阔斧裁员,一边又在高薪招募人才。很多人将这种“边裁边招”的行为,简单解读为“裁掉昂贵的老员工,换上便宜的年轻人”,以此达到降本的目的。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AI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企业的组织模式,也在重新定义“岗位”本身。
微软的动作最能说明问题。CEO萨提亚·纳德拉在内部信中提到,为了让公司从传统的软件企业转型到“智能引擎”的新阶段,裁员是必须经历的阵痛。今年5月,微软就一次性削减了 6500 个岗位,而省下的资金被重新投入到以Copilo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产品和Azure云服务等核心项目中。
亚马逊的 CEO 安迪·贾西也同样警告员工,随着 AI 深入业务流程,未来很多岗位将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公司重组了音频内容子公司 Wondery,并裁撤了设备与服务部门(涵盖Alexa语音助手),为 AI 项目释放资源和预算。谷歌也在做类似的调整,缩减了智能电视部门四分之一的团队,把重心彻底转向 AI 优先的业务线。
在这些现象背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正在形成,一些传统的、支持性的岗位和中层管理岗正在被大幅缩减,而那些能够直接驱动核心AI业务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依然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对巨头们来说,这种选择并不难理解。在这个“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的寒冬,企业不想再为庞大的组织冗余买单,而是更愿意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它们需要的不再是维护旧体系的螺丝钉,而是能够开创AI新纪元的开拓者。
这些“边裁边招”的表象之下,其实是一场关乎企业未来生存的资源重构大戏。企业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外界,未来的竞争,不再取决于团队规模,而在于谁能让 AI 跑得更快、用得更好。
03 裁员潮下,传统企业也未能幸免
这轮由 AI 推动的结构性裁员潮,早已不再局限于软件或互联网行业,它正迅速蔓延到更广阔的传统产业。
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在今年3月宣布裁撤1100名技术员工,并将部分技术职能外包。通用、Rivian 等汽车企业也面临来自市场与政策变化的巨大压力:通用汽车因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而在底特律工厂裁员200人;Rivian则因补贴政策变化和需求降温,年内三度裁员,累计削减近千个职位。西门子同样未能幸免,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 5600 人,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和电动车充电业务。芯片巨头英特尔也早早开始行动,在今年4月份就宣布将削减多达 2.1 万个代工服务岗位,把全部资源押向与英伟达的 AI 芯片竞争。
从消费品到制造业,从汽车到半导体,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完全置身事外。AI 带来的效率革命,正在重塑整个产业的分工与能力结构。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只要数字化和 AI 已成为业务增长的核心要素,相应的组织结构就不得不随之重组。
对企业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被技术倒逼的产业升级。要么利用 AI 提升人均产出,要么把非核心职能转移出去,让资源集中在最具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对个人而言,谁能熟练驾驭 AI 工具,并将其丝滑地嵌入到业务流程,谁就能更快地把技术转化为收入,也就拥有更强的谈判力和生存空间。
如果缺乏这种认知,或者仍旧停留在旧的工作模式和习惯中,走不出舒适圈,那么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AI时代不相信眼泪,能适应的人,才配留下。
04 硅谷的今天,是中国科技圈的明天?
面对硅谷的裁员风潮和产业重塑,国内科技圈有不少人担心这会成为“中国科技圈的明天”。K哥认为将两者做这种简单的类比,并不完全准确。
面对硅谷的裁员潮和产业重构,国内不少科技圈人士都担心这会不会是“中国科技圈的明天”?K哥认为,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但并不完全准确。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体量、市场集中度与政策环境,与美国有着极大的不同。我们的内需空间大,企业在本土化应用与数据上有天然优势,这为人才的消化与新岗位的出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中国企业在许多领域仍有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蓝海”任务,对技术与产品人才的需求,短期内依旧强劲。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硅谷今天上演的一切,其背后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我们:企业只会优先留下能真正推动业务增长和转型的人才;那些高度重复、流程化的岗位,迟早会被技术取代。这是既残酷又真实的市场法则。要想在未来的职场中占据主动,“明天”的中国打工人,至少要学会两件事。
1、成为每个领域的顶尖专家
无论在金融、法律,还是医疗、科技领域,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专家,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复杂的决策能力和独到的洞察力,都是AI在短期内无法企及的。对他们而言,AI不是抢饭碗的替代者,而是一个可以放大自身能力的超级工具。对这些人来说,无论到哪里都会有一席之地。
2、成为跨界融合的多技能者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曾说过,在AI时代,人类要想持续保持优势,就必须同时发展智力技能、情感技能、社交技能这三种核心能力。
智力技能:这不再仅仅指代传统的学术知识,而是更强调广泛的跨学科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AI可以提供海量信息,但如何整合知识、提出独特见解、进行创新性思考,这仍然是人类的核心优势。
情感技能:这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根本所在,包括共情能力、利他心、爱与被爱的能力,以及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情商 。这种技能在服务、教育、心理咨询等高度依赖情感交互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社交技能:指的是有效的沟通、高效的团队协作和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未来的工作模式将越来越依赖团队合作。AI可以作为协作工具,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信任和协同创造,是AI无法模拟的。能够融入团队,理解他人,并与不同背景的人高效合作,将成为AI时代的稀缺竞争力。
纵观这场硅谷裁员潮,它不一定是我们明天的预演,却足以给所有职场人敲响警钟。许多岗位正在悄然消失,原本吃香的技能也在迅速贬值,但根本原因也许不在岗位或人本身,而在于AI对职场形态和岗位需求的重构。我们更要明白,AI不是来和人抢饭碗,而是来重新定义“饭碗”的。未来职场要淘汰的,也不是人本身,而是陈旧且不合时宜的能力结构。希望大家都能不断成长,与时俱进。共勉!
来源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 Mr.K ; 编辑 | 虾饺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