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国防论坛与海军发展会议上,印度官方屡次高调提及“维莎尔”号(INS Vishal)核动力航母的建造构想,伴随而来的“2040年服役”“甩开福建舰”“亚洲第一”等宣传,一度引发国际关注。然而,从核动力航母的核心技术门槛、印度军工的过往表现到预算与供应链的现实约束来看,这些充满雄心的目标更像是纸面愿景,与落地可行性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维莎尔”号的构想堪称“亚洲顶尖”:6.5万吨满载排水量、搭载54架舰载机、配备核动力推进与电磁弹射系统,印度媒体直言其将成为“印度洋上的移动堡垒”,甚至宣称能超越中国福建舰成为“亚洲第一”。按照最新公布的时间表,该航母计划2026年启动设计、2029年铺设龙骨、2037年服役,后续又有“2040年服役”的调整说法,看似规划清晰,实则暴露了对核动力航母建造难度的认知不足。
核动力航母的核心技术壁垒,成为“维莎尔”号难以逾越的第一道关。舰用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而印度连民用核电站都高度依赖进口,俄制破冰船反应堆功率不足,美国又明确拒绝转让相关技术,核动力推进系统的来源至今仍是未知数。电磁弹射技术更是“地狱级难题”,目前仅中美两国实现实用化,印度曾试图求助美法却无果,最终被迫考虑降级为滑跃甲板,与“甩开福建舰”的目标相去甚远。此外,先进舰载机、固定翼预警机等配套装备,印度要么依赖进口“混搭”,要么自研进度滞后,就连现役“维克兰特”号航母服役一年多后,仍未配齐舰载战斗机。
印度军工的“拼凑式”发展模式与低效传统,进一步放大了项目风险。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耗时20年、耗资70亿美元,服役时甚至未安装完整雷达系统,因升降机尺寸不符还被迫临时更换舰载机,这样的“前车之鉴”让外界对“维莎尔”号的进度充满疑虑。“维莎尔”号的设计图纸来自法国、钢材依赖俄罗斯、动力系统意图采购美国,这种“万国牌”拼凑不仅导致成本失控——预估造价已超15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2025年全年军费的四分之一,还极易引发供应链断裂与系统兼容问题。为凑集预算,印度已砍掉第三艘航母计划,即便如此,“维莎尔”号前期投入的资金仍如泥牛入海,项目推进屡屡停滞。
对比中国福建舰的发展节奏,更能凸显印度目标的不切实际。福建舰从开工到完成第六次海试仅用数年时间,核心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可控,已进入服役倒计时;而“维莎尔”号至今仍停留在设计构想阶段,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连明确的建造时间表都难以落地。所谓“甩开福建舰”,本质上是脱离技术实力与建造规律的盲目乐观。
印度对“维莎尔”号的憧憬,背后是其打造“印度洋霸主”的战略野心,但国防装备的发展从来离不开技术积淀、工业体系与务实规划。“2040年服役”“亚洲第一”等说法,或许能满足短期舆论造势需求,却无法掩盖核心技术缺失、军工能力不足、预算约束趋紧的现实困境。若不能打破“重宣传、轻落实”的模式,解决自主创新与工业体系短板,“维莎尔”号的核航母之梦,大概率会沦为又一个漫长的“纸面工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