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臣:以“实”为基、以“创”为翼,让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十五五”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如何深度赋能实体经济、破解发展难题、开辟未来赛道?近日,曾担任政协委员的资深管理专家、产业观察家杨昊臣,结合对政策导向与产业实践的深度洞察,分享了科技发展的核心逻辑与落地路径。
“科技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炫酷,而在于是否能扎根实体、解决真问题。”杨昊臣开门见山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已进入“实数融合”的深水区,从过去的数字主导转向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深度融合,这与他担任政协委员期间关注的“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议题高度契合。他强调,科技发展必须坚守“实体经济为本”的底线,既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攻坚突破,更要聚焦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场景的痛点难点,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门店里”。正如本溪钢铁通过集控技术优化,让产品合格率提升10%;长源纺织借助5G工业互联网,让传统纺纱车间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这些案例都印证了“技术扎根场景才能产生真正价值”。
谈及科技发展的核心路径,杨昊臣提出“三维驱动”理念。其一,创新突破要“补短板、筑长板” ,既要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难题,筑牢产业安全屏障;也要持续强化优势领域,如哈电集团在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第四代核电站等领域的技术引领,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其二,产业赋能要“广覆盖、深渗透” ,科技赋能不应局限于大企业,更要惠及中小微实体。像四线城市的理疗店可通过AI精准营销降低获客成本,福州无人服装店借助AI拍照定制开辟新赛道,这些实践都说明,技术下沉才能激活最广泛的发展动能。其三,生态构建要“聚要素、促流动” ,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高效配置,鼓励“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在各行业落地,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的数据,正是这种生态赋能的有力佐证。
作为曾深耕民生议题的政协委员,杨昊臣特别强调科技发展的“温度与责任”。他认为,科技不仅要追求效率提升,更要兼顾公平普惠与可持续发展。在绿色转型领域,应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让传统产业在智能化升级中实现能耗下降;在民生服务领域,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服务门槛,让偏远地区也能共享优质资源;在就业保障领域,需建立“技术迭代+技能培训”的适配机制,帮助劳动者适应科技变革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就像政协委员要兼顾发展与民生,科技发展也必须平衡效率与公平,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展望“十五五”时期,杨昊臣表示,科技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与效率提升。“科技发展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奇迹,而是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他总结道,当科技创新能筑牢产业根基、赋能千行百业、温暖千家万户,既具备攻坚突破的“硬度”,又拥有民生关怀的“温度”,就能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引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