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昌松郭家巷郭氏
该支郭氏出自润东当江沙郭氏,自称郭子仪之后,亦尊虢(郭)叔为外纪始祖,六十八世、郭子仪十五世孙郭倪,为郭子仪长子郭晞一支之后,宋宁宗开禧年间任镇江都统兼知扬州军事,生二子:果、杲。六十九世郭果,司勋员外郎,其孙郭守敬,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杲,承信郎,居镇江,裔孙郭士贤为内纪始祖。郭士贤,行文一,元至正三年进士,官翰林,授奉政大夫,晚年由润州迁当江沙,后世子孙播迁大江南北,其中不少居于扬中,分为东、西两大分,大分之下又有孝悌、福禄、芝兰、圣仪、礼乐、中和、智仁等若干支分。郭士贤弟士振,则由润州迁居尹沙,至其曾孙富三公,迁居邗东,为维扬江都郭氏一支。
郭家巷始迁祖为富三公,明初洪武年间从苏州到丹阳尹沙(现丹阳新桥)再迁徙到现今郭家巷定居。清朝时郭家从大桥东北原来昌松郭家巷迁到大桥。祖上多数为清朝中后期文官武将,家族人口较多,在南后街、繁荣街一带购置了大量房产,由于房地产较多,素有郭半街之称(据传,1924年刘厚之从郭家购买房产后,重新修建成现在的刘家大院)。郭家还购买顾图河顾太史家春江草堂旧宅进行重建,顾图河的侄曾孙女顾松云也嫁给郭家。
十世:郭世秀,(1742-1802),字彦候,号竹圃,国学生,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晋赠奉政大夫,候补府同知(正五品)。与他哥哥郭世俊相处和睦,乐于助人。郭世秀有一个儿子,郭世俊有三个儿子。有一天,郭世秀对哥哥郭世俊说:“我们都老了,要把家产传给儿子”,郭世俊同意了,说:“家产哥哥和你各得一份”。郭世秀说:“我有一个儿子,兄长有三个儿子,应该把家产分为四份”。郭世俊不同意,于是请许邢公监督四个孩子的言行。
郭世俊(1735-1794),字甸方,号灌芝,国学生,例赠儒林郎候补布政司理问,诰封武德佐骑尉候选守御所千总。
十二世:郭沂(1798-1850),字小芸,号蕴华,国学生,诰封奉政大夫。
郭芹(1800-1864),字南苹,号采子,国学生,诰封奉政大夫。
十三世:郭恩宝(1831-1893),原名钰,字晋霁,号砚农,郡庠生,诰封奉政大夫。
郭恩培,(1863-1907),原名铭,字心畬,号少南,附贡生,诰封奉政大夫。父亲郭芹,晚年重病不能行走,不管家里如何困窘,恩培都瞒着父亲,好生服侍,尽管父亲有时候发点脾气,恩培依然忍受着,悉心照料父亲。同治甲子年,父亲病重卧床,恩培日夜服侍,端汤送药,并祈求家里祖宗保佑家父,愿意以自己的寿命延长父亲的生命,哭泣着说:以前父亲也是这样照顾祖母的,而今我也应该这样照顾父亲。后来在家里讲学,先后注册的学员有300多人。著有《春秋疑义录》、《尚书精义考》、《友于堂诗文集》,家训若干篇。儿子麟珍,岁贡生,召试孝廉方正。儿子麟兆,邑诸生。
十四世:郭麟珍,(1856-),字聘卿。清丙午科岁贡生,就职县丞,宣统元年被辟举(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为孝廉方正,民国元年被推选为江苏省第一届议员。养父郭恩宝,生父郭恩培,都是秀才,人们称他们博学多才、知书达礼之家。郭麟珍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就帮助人,后来又赠送别人粮食,帮助童生去应试,并给他们出具担保文书,有个别人还把赠送的粮食拿出去卖了挣钱,但郭麟珍从不计较,继续帮助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完成他们的志向。被大家称为德高望重之人。光绪丙午年被封为训导。宣统纪元被推荐为孝廉方正之人,实乃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民国时当选为江苏省议会会员,68岁去世。
郭麟炳,字寿成,国学生,与麟珍和睦相处,严谨厚道,61岁去世。
郭兰石,郭麟珍儿子;郭锡纯,郭锡申、郭锡壬、郭麟炳儿子。
郭姓家训共十二条:修世系、志坟墓、谨祭祀、孝父母、友兄弟、敬上长、训子孙、正名分、端阃范、务本业、崇节俭、广阴德。
出自《江都姓氏寻迹(一)》
注:江都61个姓氏109套族谱的具体内容在《江都姓氏寻迹(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联系关先生,微信号:62709104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