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的应用正从肿瘤领域逐步拓展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疾病。多项早期临床研究陆续公布积极结果,受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近日,《自然》子刊
Nature Medicine发表了关于该领域最新进展的评论文章。本文据此并结合公开资料,对CAR-T疗法在SLE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
![]()
CAR-T疗法在SLE治疗中的潜力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0.1%,患者以年轻女性居多。该病的典型特征是适应性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导致肾脏、心脏、肺和皮肤等多个器官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和损伤,患者通常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
B细胞在SLE发病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它们不仅产生致病性自身抗体,还通过抗原呈递与细胞因子分泌维持炎症反应。尽管B细胞靶向疗法(如利妥昔单抗)已在临床得到验证,但仍无法实现持久缓解,部分患者病情反复。由此,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设想:若能借助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显著成功的CAR-T疗法,靶向并彻底清除病理性B细胞,或许可以“重置”患者的免疫系统,实现深度缓解乃至功能性治愈。这一理念推动了近年来一系列探索性研究。
CAR-T疗法在SLE治疗中的新方向
近期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的两项1期研究,为CAR-T疗法在SLE中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线索。
Jingjing Feng博士团队基于肿瘤学经验,采用自体T细胞转染技术构建CAR-T疗法,并引入靶向CD19与BCMA的“双重靶点”设计,同时清除B细胞与长寿命浆细胞——后者被认为是持续产生自身抗体的根源。研究纳入多例对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SLE患者。结果显示,12周后约80%的患者(12/15)病情明显缓解,蛋白尿、皮疹及关节炎等症状显著改善;随访一年中,部分患者维持持续的B细胞清除并实现“无药物缓解(drug-free remission)”。该研究验证了联合清除B细胞与浆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可行性,提示该策略可能诱导更深层的免疫重置并带来更持久的疗效。
![]()
与Feng等团队不同,Xiaobing Wang博士团队则聚焦于异体CAR-T疗法的可行性。传统自体CAR-T需从患者体内采集T细胞并个体化制造,周期长、成本高,且患者病情常因等待而恶化。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经过基因编辑、免疫“去活化”设计的异体CAR-T,以减少免疫排斥并延长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研究结果显示,该疗法在SLE患者中耐受性良好,疗效显著。所有患者(n=5)在3个月时均达到了SLE应答指数4(SLE Responder Index 4)缓解,且疗效维持至6个月;其中4名患者的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由平均31.3降至5.35。研究所采用的“现货型(off-the-shelf)”CAR-T模式,不仅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成本,还可能减少罕见恶性转化风险,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广泛可及性提供了全新思路。
![]()
与此同时,日前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CAR-T在SLE治疗的边界。Qian Wang博士团队在人体中验证了体内生成CAR-T(in vivo CAR-T)的概念。研究利用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CD19 CAR mRNA,使患者体内的CD8⁺ T细胞直接转化为CAR-T细胞。研究纳入5例对多种常规治疗耐药的重度SLE患者。结果显示,给药后仅6小时外周血中即可检测到CD8⁺ CD19 CAR-T细胞,并在高剂量组观察到B细胞几乎完全清除。所有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在3个月内显著下降,且未出现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ICANS)。
![]()
这一“体内生成”模式的创新意义在于:省去了传统体外T细胞采集、转染与扩增等复杂步骤,大幅缩短制造周期、降低成本,也避免了细胞来源差异带来的潜在风险。该疗法可诱导快速而深度的B细胞清除,为CAR-T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普及带来新的可能。
CAR-T疗法在SLE治疗中的挑战
尽管早期结果令人鼓舞,CAR-T疗法在SLE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多数研究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疗效的持久性、免疫重置深度以及长期安全性仍待进一步验证。
首先,许多治疗方案借鉴肿瘤学临床路径,包含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等预处理化疗,以及在患者发生CRS或ICANS时使用的糖皮质激素或IL-6拮抗剂。这些辅助免疫调节药物本身即可抑制炎症反应,在SLE中可能足以诱导疾病缓解,从而干扰CAR-T疗法真实疗效的评估。
此外,部分早期研究报告的“100%无药缓解”结果在扩展队列中未能重现。新的数据表明,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数周内出现皮疹、关节炎或肾功能异常等事件,虽然患者能迅速对糖皮质激素产生应答,但这些事件的性质介于毒性反应与疾病复发之间,难以界定。
在试验设计上,如何选择合适的对照组也是关键难题。传统的安慰剂对照被认为不符合伦理,但作者指出,可以考虑将短程化疗或标准治疗作为对照,以更准确地评估CAR-T疗法本身的疗效。
![]()
图片来源:123RF
CAR-T细胞疗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不仅追求患者的短期症状缓解,更希望通过免疫重建实现持久、无药物依赖的低疾病活动状态。未来研究需在深入理解个体化免疫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CAR-T的靶点设计、治疗时机与联合用药策略。随着研究进展,CAR-T疗法有望逐步走向更安全、高效、可负担的临床应用。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创新疗法能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获得正式批准,造福更多患者。
参考资料:
[1] Merrill JT, James JA. Developing cell therapies for lupus. Nat Med. 2025 Oct 10. doi: 10.1038/s41591-025-03987-y.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073514.
[2] Feng J, Huo D, Hong R, Jin X, Cao H, Shao M, Wen R, Zhang Q, Zhang M, Fu S, Wang D, Xu H, Wei G, Cui J, Huang S, Cui D, Chang AH, Liu Z, Lu L, Lin J, Hu Y, Huang H. Co-infusion of CD19-targeting and BCMA-targeting CAR-T cells for treatment-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hase 1 trial. Nat Med. 2025 Sep 24. doi: 10.1038/s41591-025-03937-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993243.
[3] Wang X, Zhang Y, Wang H, Wu X, He C, Lin S, Pang K, Li Y, Chen Y, Tang X, Liu X, Wang J, Ye S, Yan R, Guan T, Dai B, Lu J, He H, Lin L, Lu H, Li T, Zhou L, Ye L, Zhao J, Liu Y, Ta N, Wu J, Cai W, Wan Z, Zhang S, Sun R, Zhao X, Wang J, Lin Y, Ning B, Zhao Z, Tang X, Du J, Mao Z, He Y, Zheng H, Sun L, Lin X, Xu H. Allogeneic CD19-targeting T cells for treatment-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hase 1 trial. Nat Med. 2025 Aug 27. doi: 10.1038/s41591-025-03899-x.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866583.
[4] Wang Q, Xiao ZX, Zheng X, Wang G, Yang L, Shi L, Xiang N, Wang X, Zha GF, Schett G, Chen Z. In Vivo CD19 CAR T-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 Engl J Med. 2025 Oct 16;393(15):1542-1544. doi: 10.1056/NEJMc2509522. Epub 2025 Sep 17. PMID: 40961420.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