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俄乌冲突迎来最黑暗的时刻。
全境断电、导弹横飞,连被国际禁用的9M729巡航导弹也首次现身战场。
一边是俄罗斯赤裸裸的核威慑,一边是乌克兰毫不退让的越境反击。
![]()
这场看似两国之间的较量,背后究竟是谁在推波助澜?
小汉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现阶段的俄乌冲突。
战火升级
2025年11月8日凌晨,乌克兰全境陷入一片漆黑。这不是普通的停电,而是开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能源系统瘫痪。
根据乌克兰空军公布的数据,俄罗斯在短短24小时内发射了超过450架自杀式无人机和45枚导弹,其中包含13枚9M729巡航导弹。
这款武器因射程违反《中导条约》,长期被国际社会视为“全球禁用”。
![]()
袭击目标明确:火力发电厂、变电站、天然气储气设施,甚至为核电站供电的关键线路也未能幸免。
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随后承认,旗下所有热电厂全部停运,发电能力归零。
这场空袭并非孤立事件,自10月初以来,俄罗斯已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发动了至少九轮大规模打击。
![]()
乌方称,俄军战术明显升级,从早期的“暂时瘫痪”转向“彻底摧毁”,甚至采用“诱敌抢修再补刀”的方式,让修复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9M729导弹具备核常兼备能力,虽然此次使用的是常规弹头,但其出现本身已构成强烈威慑。
分析普遍认为,这是俄罗斯向西方发出的明确信号:若继续深度介入,战争可能滑向不可控边缘。
![]()
然而,就在俄罗斯展示武力的同时,乌克兰并未选择退让。
11月9日,乌军迅速展开报复性行动,对俄罗斯别尔哥罗德、沃罗涅日、罗斯托夫和库尔斯克等多地的热电厂、变电站发动大规模无人机与导弹袭击。
![]()
别尔哥罗德约17万人断电断暖,沃罗涅日多个城区陷入黑暗,塔甘罗格变电站爆炸起火,库尔斯克州数万居民失去电力供应。
双方你来我往,将“冬天武器化”的对抗推向新高点。
![]()
德国亮剑
就在俄乌互相打击能源命脉之际,一条来自柏林的消息震动欧洲。
11月8日,德国联邦国防军联合行动司令部司令索尔弗兰克中将公开表示,德国已完成与俄罗斯开战的准备,并计划协助北约在俄边境部署多达80万兵力。
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名为“德国行动计划”的应急方案,该方案详细规划了180天内完成大规模军事动员的流程。
![]()
这标志着德国对俄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自默茨政府上台后,德国彻底抛弃默克尔时代强调对话与平衡的外交路线,转而全面拥抱强硬立场。
除了在立陶宛常态化部署装甲旅,德国还敲定250亿欧元军购计划,包括1000辆“豹”-2坦克和2500辆“拳击手”装甲车。
![]()
更关键的是,德国取消了对乌援助武器的射程限制,允许乌军使用德制装备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
此外,德国还在推动挪用被冻结的17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用于持续支援乌克兰。
![]()
这些动作表明,德国已不再只是幕后支持者,而是深度介入冲突的关键推手。
泽连斯基多次呼吁西方加快防空系统交付,尤其点名希望获得27套“爱国者”系统。
![]()
德国不仅已交付部分“爱国者”,还积极推动欧洲国家“暂借”现有装备给乌克兰。
这种支持力度远超一般盟友范畴,更像是战略绑定。
![]()
现实问题
然而,德国的强硬姿态与其国内经济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2024年德国GDP萎缩0.2%,2025年增长预期仅为0.2%至0.4%,几乎停滞。
失去廉价俄气后,化工、钢铁、汽车等支柱产业成本飙升,大量企业外迁,工业竞争力持续下滑。
![]()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却将巨额财政资源投入军备扩张,引发国内广泛争议。
民众对生活成本上涨、公共服务缩水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极右翼势力趁势崛起。
与此同时,欧洲内部对俄策略分歧明显。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主张全面对抗,而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则更倾向外交解决。
![]()
这种分裂削弱了欧盟整体行动力,也让北约的统一指挥面临挑战。
尽管北约加速东翼部署,2025年11月单月就举行十余场军演,但军事威慑并未带来安全感,反而加剧了“经济失速+安全焦虑”的双重压力。
乌克兰同样深陷泥潭,尽管获得西方援助,但实际落地效果有限。
![]()
美国援助因国内政治变动多次中断,欧盟承诺的资金部分被冻结,且电网标准不兼容导致电力无法直接输入。
更严峻的是,修复一座变电站的成本是摧毁它的300倍,而俄军打击速度远超修复能力。
基辅街头,民众囤积蜡烛、发电机,医院手术因停电中断,部分地区甚至回归烧木取暖。战争的重担,最终落在普通百姓肩上。
危险博弈
这场冲突早已超越俄乌双边范畴,演变为大国地缘博弈的角力场。
俄罗斯通过展示9M729导弹等高威慑武器,试图划定红线;乌克兰则在西方支持下持续反击,甚至将战火烧至俄境内能源设施。
而德国作为欧盟核心,选择以军事手段回应所谓“俄罗斯威胁”,实则将整个欧洲拖入高风险对抗轨道。
![]()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多次强调其核心诉求是保障周边安全,并无进攻北约意图。
当前俄军主力集中于乌克兰战场,难以分兵他顾。德国渲染“俄随时进攻”的说法,更多是为了合理化自身扩军行为,并巩固与美国的战略捆绑。
这种做法虽短期内提升军事存在感,却牺牲了欧洲自主安全架构的构建机会,也让和平谈判空间进一步压缩。
![]()
战争没有赢家,只有代价轻重之分。
当基辅的公寓里点着蜡烛,当别尔哥罗德的家庭在寒冬中失去暖气,当士兵因通信中断而陷入孤立,真正承受苦难的始终是平民。
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任何激化矛盾、扩大冲突的行为。
![]()
历史反复证明,军事手段无法根除仇恨,唯有平等谈判才能带来持久和平。
在核阴影若隐若现的今天,各方更需保持克制,避免将地区冲突演变为全球性灾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