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网络上青岛大姨一句“这里不算青岛,那里不算青岛” 的调侃刷屏,同时也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不禁要问青岛人的根在哪里?
从1891年前即墨南乡九个渔村的渔舟唱晚,到1949年曙光中的现代城市轮廓,六十年间,人潮聚了又散,乡音融了又变。作者查阅相关资料,试图从浩瀚史料中的草蛇灰线,循迹相关线索,管中窥豹,循着历代青岛人的聚散故事,解锁青岛老城区的变迁发展轨迹。
![]()
![]()
一、建置前:九村炊烟里的即墨乡音
1891年青岛建置以前,属于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的一片村落,同治版(1873年)《即墨县志》中记载文峰社人口10131人,在后来德人划定的青岛区范围有:青岛村、会全村、小泥洼村、包岛、杨家村、扫帚滩、海泊村、孟家沟和小鲍岛村九个村。
![]()
1897年日本间谍河上清吉所作的《胶州湾东海岸旅行报告》中记载:青岛村120户,海泊村20户、杨家村50户、大鲍岛村60户、小鲍岛村50户,小泥洼村50户,扫帚滩未标注户数,合计:360户。
据德租胶澳初期统计,全境共有村庄274个,人口81000人,每村平均300人, 9个村大概有2700左右的原住民。他们靠着渔耕过活,嘴里说着地道的即墨南乡话,谁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这里会变成一座洋风与乡土交织的新城。
二、建置初:军营里飘来的南腔北调
1891年6月14日,清内阁明发上谕,议决胶澳设防。这一天,便被史学家认定为青岛建置的伊始。
1892年8月底,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广武营炮队先赴青岛,9月初嵩武前营、嵩武中营也移防而来,广武前营、广武中营最后到达,约2600人移驻胶澳。
![]()
章高元是合肥人,出身淮军,他带来的嵩武军是淮军、广武军是湘军,士兵们说着安徽话、湘西话,再加上随军的家属、做饭的厨役、修营垒的工匠,老城区的人口激增到6000-7000人,一个军事化管理的要塞式城镇诞生了。原住民的即墨话和士兵们的南方话撞在了一起,成了青岛最早的“语言碰撞”。原住民该打渔打渔、该种地种地,半农半渔的日子没有变化。
三、德占时:工地上的移民潮与方言融合
1897年11月14日,600名德国士兵从青岛湾水雷营码头登陆,11月17日清军撤离,青岛成了德国的租借地。1899年10月,德皇正式为租借地市区定名为“青岛”。
1898年2月章高元被免职,1900年任天津镇总兵,随之转任重庆镇总兵,后以病辞免,蛰居金陵,1912年于上海病逝。
![]()
德国在青岛的军事力量是海军第三营,在德国组建后于1898年1月26日抵达青岛,第三营下辖4个连共1600人、其他还有炮队,机枪队,骑兵等共计3530人。所以当初整个老城区中外人口在6000人左右。
![]()
1900 年胶澳督署将胶澳租借地分为内界和外界两大区:青岛前海一带为内界,内界又分为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9个小区;外界划分为李村等若干小区,辖村庄274个。
很多资料把上述9个小区当做了青岛市区最早的9个村落,但台东镇是德占青岛后新建的劳工住宅区,不是原有村落。如把台东镇替换成海泊村才是青岛老城区原始的9村。
德国殖民当局对胶澳租借地的管理原则就是华洋分治,种族隔离。严禁华人进入欧人区建房居住经商。并逐步拆除青岛区内到9个原始村落,规划在一片白地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全新的远东模范殖民地。
![]()
被强迁中的杨家村,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子已成断壁残垣,村民打包好行李家当,不知道何去何从。
![]()
强迁前的扫帚滩村(现内蒙古路、华阳路、营口路围合区域)。
德占最初几年,是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期,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大量的青壮年劳工,大量的工商服务业配套设施,这就吸引了青岛周边胶州、即墨、高密、日照等地青壮年劳工来到这个超级大建筑工地务工。
![]()
台东镇零工市场。每天卯时到场等待工头分配工作,后来俗称“卯子工”。这些打零工的穷汉也被叫做“觅汉”(觅活的汉子),再后来觅汉在青岛话里演变成“泥憨”或“迷汉”,成了骂人的话。
![]()
1910年(宣统二年),即墨县人口51万,山东省人口3106万。
1902年青岛市区人口达到14905人,男性13161人,女性1016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比例6.8%。1910年女性比例也只有11%。
1903年青岛市区人口达到28144人,男性25221人,比上年度增加了一倍。
![]()
![]()
1910年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人口34180人。
胶济铁路的建设,使铁路途经的村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田、祖坟被挖,激起了沿线农民的强烈反抗,高密就曾爆发了三次抗德阻路暴动。
这样,胶济铁路沿线失去土地的青壮年农民也来到了青岛。
![]()
加工道路建设需要的碎石—青岛
![]()
1900年代的广兴里还是个集市
直到1907年市区人口才突破3万人。
这不得不说到青岛人性格特质的形成,来青岛做工,必定是亲朋好友或同村同族结伴而来,同吃同住同劳动,团结抱团最重要。但是出苦力、干卯子工没有技术门槛,有力气就能干。人多活少的时候,先来的会歧视新来者,这可能就是说青岛人排外说法的起源,与其说是排外,说到底不过是讨生活的无奈。
![]()
青岛筑港运输的小火车,中国工人骄傲地站在机车上。
![]()
码头工人在装卸货物。
![]()
在青岛港务工的少年,他们身材瘦小,适合干成年人干不了的清理轮船锅炉和烟道工作。
1913年青岛市人口一下激增到53312人?不是说排外吗?
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胜利,清帝退位。大批满清遗老遗少,达官显贵纷纷逃离北京来到青岛,1913年统计10岁以下儿童有4624人,这不是青岛这个光棍占90%的地方能够办到的。
清帝退位后迁居青岛的权贵有:恭亲王溥伟、前交通大臣盛宣怀、前铁路大臣吕海寰、前闽浙总督周馥、前财政总长周学熙、前两江总督张人骏、前湖南都督谭延闿、前山东巡抚胡建枢、政治会议议长李经义、民国国务总理徐世昌、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前直隶总督陈夔龙、帝师王垿等等。
有资料说盛宣怀还破了个记录,来到青岛第一个住进了欧人区,看来在德租青岛后期德国人的种族隔离规矩没那么严格了。
这17年里,周边农民、南方工匠、逃难显贵凑成了新的青岛人,他们住在大鲍岛、台东镇,乡音五花八门。即墨话、胶州话、高密话在工地上、街巷里慢慢融合,再加上和四方、李村周边村民的往来,口音越来越通俗易懂。
青岛在当时中国是最与众不同的城市,青岛人同这座新城一同经历着身份转换的阵痛,一个是从海边渔村蜕变为欧韵小镇,一个是从封建社会的破产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和近代工商业者。从见洋人就躲,到和达官显贵擦肩而过。
来到青岛就有了大海的性格,见过世面,不惧风浪就是青岛人的精神特质,很多明星就曾说过,青岛是最不追星的城市,用青岛话说就是不点嫩。
德国人对山东街东侧大鲍岛街区道路的命名,似乎就契合了青岛与周边地区人员及语言的聚合交融,四方、沧口、李村、即墨、黄岛、高密、胶州、芝罘各路俱在大鲍岛。
易州路原为沂州路。1899年初,驻青德军出兵日照,围困七周,挑起“沂州教案”冲突,最后索取了7万余两白银赔偿,回到青岛在华人区命名一条沂州路警示中国人也是极有可能的。
四、第一次日占时:隐忍下的抗争与职业转型
1914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开始了第一次殖民统治。1915年1月,日本移民人数由1911年的312人增至4000余人;至9月末,猛增到14000人之多。这是日本向青岛移民的第一个高潮。
![]()
日占青岛后新辟的中野町,日杂商店一条街,东侧则是料理业、艺伎业、娼妓业聚集地新町。
1917-1918年,形成了日本向青岛移民的第二个高潮。1918年增加到19260人;1919年上升到24500余人。
旅游、行商等来往青岛的日本人,仅1916年就达17000人次之多。
1916年12月,青岛市区华人69253人;
1917年12月,青岛市区华人77076人;
1918年3月,青岛市区华人45051人;
1918年12月,青岛市区华人78804人。
![]()
1914年12月1日青岛守备军军政署开始施政。守备军兵力达10000余人,8个步兵大队中,5个大队负责山东铁路守备,1个大队负责龙口-高密间电线守备,2个大队负责青岛及周边地区守备,此外还有骑兵、野炮兵、工兵各 1 个中队,重炮兵大队,铁路联队,电信队,兵器厂,军医院等。
1917年9月,青岛从军政转向民政。其因是1916年10月日本计划永久占领青岛,之前军政期间维持的最低限度的城市建设才得扩张发展。
![]()
日本在青岛纱厂基本上是1917年之后设立的,半欺骗半强迫周边地区的成年和未成年女子进厂工作。
日军侵占青岛,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引起北洋政府和其它列强的不满,日本不以为然,于1915年,大隈内阁向袁世凯提出 “二十一条” 要求,迫使中国接受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
围绕山东权益,先后发生了日德战争、“二十一条” 要求、五四运动、山东出兵等一系列事件,山东、青岛在20世纪10-20年代成为中日政治、外交矛盾的发源地。
30年代后,青岛逐渐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尤其是向华北扩张的策源地之一。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势力才彻底退出山东、退出青岛。
![]()
第一次日占时期,德租时期的隔离制度已经被打破,在传统的欧人居住区和中国人居住区,日本人无处不在。
![]()
![]()
![]()
到1917年,在青岛的中国人没有信神道教的,日本人没有信天主教的,至于日本乌七八糟的小教派更是没有一个中国人信。
![]()
![]()
拉洋车这个行当从德占胶澳时期一直持续到解放初。
日占青岛期间,青岛人的职业类别也进行了转型,商工业和交通业成为主流,虽然从事商业的人数最多,但在日本军政府和日本商人打压下苦不堪言,德占时期劳工也转行到了交通业,就是拉洋车拉大车和到港口干装卸,也备受工头和业主霸凌。
![]()
一战期间在青岛港列队准备上船的赴欧华工。
许多人因此离开了青岛,还有些人被蛊惑去了欧洲战场当了战地劳工。一战期间,欧洲从中国招募华工17万多人,从青岛港出发的有55000多人。
老青岛人时有抗争,但更多时候是隐忍,心中的怒火直到抗战胜利后,当局居然想把日本神社改做忠烈祠的那一刻彻底爆发,群情激奋地拆毁了神社和忠魂碑。
五、胶澳商埠期:换了督办的城与过时的方言志
1922年,青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可日子并没轻松多少。日本财团还掌控着经济,1923年成立的青岛居留民团有参政特权,有人调侃“这是没日本政权的日本统治”。更让人无奈的是,胶澳督办这个职位成了军阀政客抢来抢去的肥肉。1922年到1929年,胶澳商埠督办换了6人,令人咂舌。
1922年6月,青岛市内人口62581人,总人口289400人。
1928年2月,青岛市内外人口286369人。8月增至298000人,盖因济南五三惨案迁移来青。
![]()
![]()
1923年核发的人力车允许证,几乎被日本人垄断了。
![]()
不过胶澳商埠时期也留下了点有用的东西——《胶澳志》。这本志书里少见的收录了青岛方言,1928年的《胶澳志》收录道光25年(1845年),也就是成书83年前的方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180年前的方言了,难怪好多词汇都已经消亡了。
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动荡中的人口浮沉与城市挣扎
1929年4月,青岛正式设为特别市,从北洋政府的“胶澳商埠”转为国民政府治下的直辖市。但“升格”并未给市民带来安稳,日本势力仍盘踞于此,纱厂、商业机构牢牢掌控经济命脉,中国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经过30年代初的“沈胡斗”沈鸿烈取代胡若愚成为青岛市长,青岛进入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期,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
![]()
1936年市内人口216836人
![]()
这张1930年统计图比较有意思,山东省内一来到青岛落脚首选第一区(台西镇)和第二区;第二区几乎全是移民,第三区(大鲍岛)原居民已经饱和,第四区(台东区)势均力敌。另外,外省市移民来青前三名是江苏、河北和浙江。
人口随局势稳步增长,1930年12月全市人口379082人。1936年全市人口达到575100人的峰值,市内人口216836人。主要是周边躲避战乱与饥荒的难民涌入,他们挤在台东镇台西镇两地,靠码头扛活、纱厂零工糊口。人口机械流动活跃,1931年迁入44044人、迁出34495人,净增9549人;1932年迁入68733人,净增21132人,城市吸引力显著。
![]()
沈鸿烈撤离前炸毁的日本纱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局势急转直下。日军逼近青岛,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战”,下令炸毁港口、工厂,大批市民被迫逃难,或沿胶济铁路散到潍坊济南等地,或搭小渔船逃往烟威渔村,全市人口骤降至38万余人,较1936年减少近19万,大鲍岛商铺关门、台东镇房屋空置,萧条遍布街巷。
七、第二次日占时期:掠夺下的人口起伏
1938年1月,日军再次占领青岛,开启长达7年的第二次殖民统治,人口曲线随掠夺政策剧烈波动。
![]()
1940年左右在云南路上拉沿上坡的大车运输。
人口回流与流失交替上演:1937年撤离的日本人陆续复返,加上日军从周边强征的劳工,1939年迁入人口达95678人,迁出仅17755人,净增77923人,人口快速回升;
1941年全市人口一度升至62万余人,创下日占期间的峰值。但好景不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侨民被迫撤离,日军强征大批劳工前往东北及日本本土从事苦役,加上工厂倒闭导致工人失业,人口持续流失,1943年全市人口降至441473人,较1941年峰值减少18万余人。
![]()
1943年在青岛日本纱厂工作的女工
这一时期,人口结构缓慢调整。尽管男女比例仍失衡,但随着日军扩大纱厂生产,大量妇女被半强迫进厂做工,女性人口占比逐步提升,性别比相较于德占及第一次日占时期有所缩小。同时,人口分布呈现“工居分离”特征——日本人及日伪职员多居住在沿海西式洋房,中国劳工则集中在台东镇、沧口的棚户区,种族隔离的阴影虽较德占时期淡化,却以阶级差异的形式延续。
八、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时期:美军驻扎与城市的双重动荡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进入国民政府接收阶段,人口呈爆发式增长:返家市民、国民党军政及接收人员,叠加美军入驻带来的配套服务群体,1946年全市人口达753369人,当年净增170135人;1948年突破百万,性别比优化至118.93∶100。
![]()
美军驻青后,冠县路密密麻麻的英文招牌。
同期,美军自1945年10月起进驻,巅峰时驻军超2万人,驻扎市南区核心区域,设司令部、补给站等,负责华北军事物资转运。一方面拉动翻译、餐饮等服务行业,催生市南区局部“美式消费”畸形繁华;另一方面,美军士兵滋事频发(1946年曾因撞人引发大规模抗议),与市民贫困形成反差。
经济上,美军物资需求短期带动码头、食品加工等行业复苏,但大规模采购加剧物价上涨,加上国民党官员与美军勾结倒卖物资,通胀愈演愈烈。1947年美军补给缩减后,相关行业萧条,失业激增。
![]()
1948年等待领取救济的青岛市民
此外,国民党接收大员将“接收”变为“劫收”,抢占日伪财产,百姓生活雪上加霜。1948年起,国民党人员南迁、美军撤军,人口锐减,1949年2月,全市867001人的人口高峰,成为解放前的最后定格。
![]()
1923年至1946年青岛全市人口变化。
![]()
1946年全市人口籍贯统计,除了四沧,薛家岛、阴岛三区,其它各区外省市人数在各区人口构成中普遍占多数,全市平均79%。
九、1949年:曙光中的老城新生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城市终于迎来曙光。
![]()
青岛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
![]()
解放初期,人口经历短暂调整。1949年9月统计显示,市区人口减至141932户、685263人,较当年2月减少18万余人,减少人口多为南迁的国民党人员及家属,也有部分市民因对政策不明前往农村投亲。到1949年底,市区人口稳定在58.3万人,全市总人口达98万人。但受医疗条件限制,人均寿命仅40岁左右,人口素质亟待提升。
从1891年到1949年,青岛人口从2700人的渔村聚落,历经青岛建置、德日殖民移民、战乱迁徙,最终在1949年定格为98万余人的工业化港口城市。人口的聚散沉浮里,藏着方言的融合、身份的转变、精神的淬炼,而1949年的曙光,让这座城市彻底告别屈辱过往,迎来属于普通百姓的安稳新生。
本文主要是想通过分析狭义的青岛老城区(海泊河至湛山以南)1891年-1949年人口的变化,探索青岛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脉络。由于资料繁杂,青岛历年区划沿革多变,人口在不同时期,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本文所列的各时期人口数据有市内的,有全市(含乡区)的,有含外籍的,本人水平有限难以筛选剥离,只能奉上资料原始数据,有待方家指正。
参考资料:《莱州府志》、《即墨县志》、《青岛全书》、《青岛概要》、《胶澳志》、《胶澳商埠行政纪要(1927年)》、《青岛史话》、《青岛军政史》、《青岛行政统计汇编(1930年)》《青岛概览》、《青岛市统计年鉴(1946年)》、《青岛居留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914-1945年》、《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胶澳发展备忘录》、《胶澳门户青岛口》、《青岛市志》、《云志影藏》等。
本组图文作者:资深网友“涧中细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