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只要人没事,这些东西以后都能再置办。”1940年秋,昆明城郊,日本飞机的炸弹不偏不倚落在了他们租住的房子上,家具物品损毁严重。杨振宁的妈妈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忍不住掉下眼泪。
杨振宁忙不迭的在一片破碎的瓦砾中翻找他的宝贝,他的物理书!4个弟妹吓得躲在母亲身后。这位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却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从容。
他不仅是把西方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培养出华罗庚、陈省身这些数学界的大佬,更是在战火纷飞中把五个孩子都培养成材的神奇父亲,他就是杨振宁的硬核父亲——杨武之先生。
![]()
01
1937年的夏天,北平清华园里的杨武之刚过四十岁。那天他站在校园里,看着日本飞机在头顶盘旋,心里咯噔一下:"这事儿要糟!"当时他夫人罗孟华正怀着第五个孩子,身边还带着四个半大不小的娃。
杨振宁的父亲瞬间做了一个决定:先把一家老小送回安徽合肥老家避难!要知道那时候的交通可不像现在,从北平到合肥,拖家带口简直就是一场"迁徙"。杨武之后来回忆说:"七七事变突发,我不得不将已怀孕的夫人和四个子女送回合肥老家。"
把家人安顿好后,他一个人提着行李箱就去了长沙。在那里,他和清华、北大、南开的教授们组了个"天团",硬是在战火中建起了临时大学。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在长沙忙得脚不沾地,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老家的亲人。杨武之先生的学生朱德祥后来回忆说:老师在长沙那会儿,整日奔忙,但是还是时不时会想起在老家的妻儿。毕竟战火纷飞,有一次我们深夜讨论完课题,他站在窗前望着北方叹气,于是朱德祥对老师说,师母是小脚,带着五个孩子,要是有个闪失,您还是尽快把师母接到身边来...。
"更让人心疼的是,"朱德祥接着说,"老师那几个月头发白得特别快,前额几乎全白了。我们都劝他赶紧回去接家人,可他总是说'学校刚起步,我这时候怎么能走?'"最终拖到寒假,才北上去接自己的妻儿。
![]()
02
1938年初,杨武之终于请到假,踏上了回乡的路。这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战火下的中国:铁轨被炸毁,村庄被焚烧,难民如潮水般向南逃亡。
等他终于回到合肥老家,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看到妻子和孩子们都安然无恙,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差点落下泪来。当时最小的孩子振复才刚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进父亲怀里,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爹爹"。
接下来的旅程更是堪比"极限挑战"。他们先从合肥到武汉,那时候的武汉已经是战时临时首都,满大街都是逃难的人。杨武之曾回忆说:在码头,我们好不容易挤上一艘开往广州的轮船,甲板上挤满了逃难的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在广州短暂停留后,他们又辗转到了香港。杨振宁后来回忆说:"在香港,父亲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双新皮鞋,说是要体面地进入外国租界。"这个细节让人动容——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杨武之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与尊严。
最艰难的一段是从香港到越南的海上旅程。货轮在风浪中剧烈摇晃,孩子们都晕船吐得厉害。杨武之就守在孩子身边,一边照顾他们,一边还要安抚焦虑的妻子。到了越南境内,他们换乘窄轨火车,哐当哐当地向着云南方向前进。
1938年3月,当他们终于踏上昆明的土地时,一家人都瘦了一圈。但杨武之却欣慰地说:"只要全家人都平安,再苦也值得。"
![]()
03
到了昆明,生活并没有变得轻松。通货膨胀让这位清华教授的工资严重缩值,据杨振宁回忆,"父亲的工资因为通货急遽膨胀,实际收入大概只及战前的几十分之一。"
但杨振宁的妈妈罗孟华真是个持家能手!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提着菜篮子去市场。那时候昆明的菜价一天一个样,她总能找到最实惠的菜贩。有时候为了省几个铜板,她宁愿多走几里路。
做衣服更是她的拿手绝活。一件大人的旧长衫,经她巧手一改,就能给大儿子做件新外套。剩下的布料还能给小的做条裤子。"
深更半夜,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在油灯下补衣服、钉扣子。有一次不小心扎破了手指,血滴在衣服上,她悄悄用水擦掉,生怕孩子们看见担心。
杨武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次发工资,他特意绕道去买了一块当时很稀罕的香皂送给夫人。难怪杨振宁先生回忆说,晚年的父亲对他说:你母亲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
![]()
04
1940年秋天,一场意外让杨家雪上加霜。日本飞机的炸弹不偏不倚落在了他们租住的房子上,家具物品损毁严重。
为了躲避轰炸,他们搬到了昆明西郊的龙院村。那地方穷得啊,要啥没啥。村里只有几户地主家有电灯,其他人家晚上都点油灯。没有自来水,每天要去井边打水;没有煤气,要上山砍柴;连邮局都要走十几里路才能到。
杨武之一看这情况,孩子们怕是要失学了,这哪行?于是,这位数学系教授摇身一变,成了全职家教!
他的教学方法特别有意思。每天晚饭后,他就把孩子们叫到院子里,借着月光或者油灯的光,开始上课。他教孩子们念唐诗宋词,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诗里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
"你们听这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他给孩子们讲解杜甫的《兵车行》,"这就是在写战争带来的苦难啊。"讲到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他又会说:"等打跑了日本人,爸爸带你们去江南看看,那里真的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除了诗词,他还特别重视历史教育。他告诉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抗战?就是要让中国不再受人欺负。你们要记住,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
为了不让孩子们与现代社会脱节,他每个周末都要步行十几里路到西南联大图书馆,借来最新的《伦敦新闻画报》。虽然都是过期的杂志,但在孩子们眼里,这些印着外国高楼汽车的照片,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05
杨武之的教育理念颇为先进,他秉持文理兼顾的科学教育理念,注重通识教育。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数学教授并不急于向儿子传授数学知识。
当杨振宁读到初中时,杨武之已经觉察出他很有数学天赋,但他却没有亲自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而是专门请了一位老师来教杨振宁《孟子》。整个初一暑假,杨振宁都在学《孟子》,在中学时代,他就能背诵《孟子》全文了。
杨武之曾告诉孩子们:"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目,到念中学时再读都不迟,可是中国语文、中国古文一定要从小就学,从小就背诵几篇精彩的白话文、精彩的古文,背诵几首诗、词、歌、赋等,将来一生都有好处。"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见地。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下,杨振宁不仅成为了世界级的物理学家,更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
多年以后,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在那个艰难岁月里,父亲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他常说,一个人可以穷,但不能没有骨气;可以苦,但不能没有希望。"
杨武之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同样令人感动。他特别重视对华罗庚的培养。华罗庚在1980年写给香港周刊的一封信中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回顾杨武之教授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一种在艰难岁月中依然坚持教育与家庭的精神。
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战争年代,他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在战火纷飞、生活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他依然重视子女教育,言传身教;在与妻子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情况下,他始终如一,相敬如宾。实属难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