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划重点!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发力” 是个新提法,背后藏着3个关键逻辑

0
分享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锚定了战略坐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议》作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的重要判断,“全面发力”是一个新提法,对“十五五”时期砥砺奋进具有社会动员的重要意义,需要加深认识。

一、从历史方位深刻认识“全面发力”的要求

社会发展以一个个阶段构成历史长链,精准把握历史方位是接续发展的要求。“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力”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的要求,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筑牢法治根基、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发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以两个十五年的阶段安排形成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框架。党的二十大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擘画战略蓝图,明确发展战略,部署实践任务。新时代十余年的发展线索记录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前进的足迹。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历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迎难而上,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以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迎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开启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时代新征程。

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相联系,有助于精准把握历史方位,深刻认识“全面发力”的要求。“全面发力”含义可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形成全面发力之势,二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全面发力之势。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十五五”时期“全面发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风险。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问题亟待解决。提出“全面发力”的要求,体现把握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进一步利用好以规划引领发展的治国理政重要经验,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这不仅是对突破瓶颈、巩固优势的必然选择,更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从“夯基垒台”向“整体跃升”的战略提升。

二、从系统思维深刻认识“全面发力”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系统辩证思维作为驾驭复杂局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看家本领”。系统思维的科学方法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顺应发展脉搏的实践智慧,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江泽民领导党中央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胡锦涛领导党中央把社会建设提上议程,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以“五位一体”总布局引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是党中央坚持系统思维的结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党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作说明,阐述《建议》稿的主要考虑时指出:“坚持系统思维,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全面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布局的全面性形成构造的完整性,总体布局的每一个方面都关系到工程的系统运转。党中央提出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坚持系统思维对部署“十五五”时期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系统思维,必须把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统筹安排、平衡思想、协调要求体现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从系统思维认识“全面发力”,党中央关于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体现多维协同的清晰思路,其核心是统筹“整体与局部”“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

“全面发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相结合,在国民经济发展维度上,聚焦增长极引领与短板补强的协同,通过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强化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以差异化政策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构建优势互补、全域联动的空间格局。在社会发展维度上,聚焦利益分配结构转型,通过建立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机制,推动分配逻辑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与效率相统一转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三、从远景目标深刻认识“全面发力”的要求

提出“全面发力”的重要意义,深刻体现在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奠基作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十五五”时期定位为“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不仅揭示了该阶段在现代化进程中特殊的历史方位,更从发展逻辑上指明了“全面发力”与远景目标之间的阶梯式递进关系。

“发力”一词蕴含着全方位整体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求真务实产出成效的意蕴,强调的不仅是工作的启动,更是行动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实质性。“全面发力”要求发展必须超越短期绩效的局限,以发力的“全面”为牵引,将每一个阶段性突破都锚定于远景目标的实现,通过关键领域的攻坚克难,为2035年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

“全面发力”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夯实基础,首先体现在政策层面的集中部署,完成以远景目标为导向的战略分解与精准落地。《建议》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等,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力体系。在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实践部署中,《建议》形成构建内需拉动与供给侧改革协同推进的方案。一方面通过“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破除消费梗阻,另一方面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速度与质量并重、规模与结构协同的新增长模式。在科技创新领域,针对“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要求,《建议》明确采取举措,集中力量攻坚,其发力逻辑直指当前科技自给率不足的发展短板。这种目标导向的发力模式,将宏观愿景拆解为可操作、可量化的攻坚任务,使“全面发力”的成效具备可检验性。

“全面发力”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夯实基础,还体现在系统化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建议》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等制度性安排,将实现远景目标融入常态化治理体系,从机制上杜绝形式化发力,同时注重多项战略任务的系统集成与效果叠加。例如,将“碳达峰行动”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工程”进行深度耦合,使生态转型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同时强化经济发展的安全韧性。在民生福祉领域,通过建立“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既着力补上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短板,更着眼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长远目标。这种制度化的协同框架,确保了资源投入的可持续性和系统效能的稳定性。

概而言之,“全面发力”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与自觉运用。正如《建议》所指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当科技创新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关键领域突围,收入分配改革通过制度优化培育内需基础之时,“十五五”时期的全面发力就不仅是为2035年远景目标铺路筑基,更是在开启一个各领域相互促进、整体效能持续跃升的现代化新阶段。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原标题:《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面发力”四个字非常重要》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邓华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柴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2219文章数 7577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