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农历九月廿三,正值立冬一候“水始冰”。天地渐寒,风中透出凉意,阴气收敛,万物开始蛰伏。古人说“立冬水始冰,地始冻”,此时的河流慢慢凝结,草木失色,万物归静,天地间呈现出一种肃然的宁静之美。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篇。古书有言:“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立冬象征着一年收尾的开始,天地之气由动转静,生命的节奏逐渐缓下,人间也进入了封藏的节令。
此时太阳黄经达225°,斗柄指向西北,阳气渐弱,白昼更短。有人常叹“日短天寒霜又至”,这正是立冬气候的写照。夏的余温彻底散去,秋的干爽也被阴湿寒气取代,空气中多了一分沉稳与清冷。
![]()
立冬的到来,也标志着“三秋”农事的收尾。田野间的秋收、秋耕、秋播都已基本完成,农人放下镰刀锄头,开始整地护苗,准备来年的生机。人说“秋收冬藏”,这不仅是农事规律,更是自然的节奏。
北地早冻,南地尚温。江南晨雾弥漫,草叶结霜;西北则雪意渐浓,山河披素。正如古人云:“霜重色愈静,风急影还稀。”不同地域的气候节奏各异,却都走向一个共同的方向——静与寒的季节。
进入立冬,天地的阳气潜藏,生机转入地下,万物休息蓄势。对农人而言,是收藏的季节;对世人而言,是沉静的时节。风起处,水将冰,立冬这一日,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
今日九月廿三,正值立冬时节里,气候有啥特点?
立冬一到,天地的气息就变了,秋的干爽慢慢褪去,寒意渐深。冷空气往来频繁,风有了锋利的感觉。古人常说“立冬之日,水始冰”,意思是天地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万物都在缓缓进入沉静的状态。
南北差异极大,北地早已霜重雪临,而南方仍带着秋意。江南晨起多雾,白日微晴,地上薄霜一层,映着晨光,有种静美。民间常言“霜降不久冬来早”,气候的步伐虽各不同,却都朝着清冷的方向走去。
而华南仍在夏秋之间徘徊,阳光温柔,树影未落。海南、广东的街头还留着热气,入冬的脚步轻缓。有人笑说“南国无冬”,其实寒气只是迟到,并非不来,到十二月后,冷风才会慢慢铺陈开去。
有趣的是,南方在立冬后往往迎来一段晴暖时节,被称作“小阳春”。那几天阳光柔软,风中不带凉意,人心也随之松弛。古人云“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正是对这种气候的写照。立冬的意义,便在这由暖入寒的过渡间,提醒人世万物都在缓缓变换。
![]()
故,今日九月廿三,在没有现代天气预报的年代,古人依靠多年的农事经验,总结出许多观察天象的规律,用来推测季节变化和气候走向,好安排农时。在民间便流传着一句老话:“九月廿三晴,遍地起坟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不妨听听老辈人是怎么解读的。
民间有句老话说:“九月廿三晴,遍地起坟头。”听起来让人心头一紧,其实说的是天气与农事的关系。古人常凭天色看年成,若这天阳光炽烈、久晴无雨,往往预示冬季偏暖干燥,来年春天可能少水,农田得不到滋润,庄稼易受旱情影响。
在农人眼中,秋末冬初的天色最能看出天地的气脉。立冬一到,气候该转寒,该有雨雪润地,若这时晴得过头,意味着“冬不封冻、春不回潮”,种子难发,来年的粮收就悬。人说“天旱三分,谷减一石”,讲的便是这个理。
老一辈人经验丰富,他们用一代代的眼力换来一句句农谚。所谓“遍地起坟头”,其实是对干旱歉收的比喻。粮食减产,民生艰难,农人自然忧心,这句老话是他们敬畏天地、珍惜丰年的告诫。
如今虽有天气预报,但这些古话依然有它的意义。它提醒人们顺应节气、敬畏自然。立冬之际,风寒渐起,农事告歇,正应“天时人事日相催”,学会看天做事,也学会从容过冬。
![]()
所以,今日九月廿三晴天有啥预兆?不妨听听老辈人流传下来的农谚,看看古人是怎样解释这一天的天象预兆的。一、九月廿三落雨时,来年粮满人欢喜
民间有句老话说:“九月廿三落雨时,来年粮满人欢喜。”这并非无据可循,而是古人凭借多年农事经验得出的结论。立冬前后的雨水,常被视为来年丰歉的信号,若此日有雨,说明天地湿润、阴气充盈,土壤保墒充足,庄稼来年更易扎根生长。
在农事节气中,立冬是一道分界线。它标志着气候由秋入冬,冷空气渐强,雨雪随之而至。人说“冬雪是丰年兆”,若冬前有雨,代表空气中水汽充沛,为冬季积雪创造了条件,而厚雪能滋润万物,正应了“雪多来岁麦满仓”。
古人善观天色,懂得天地运行之理。立冬时节的雨,往往象征着天地气候的平衡,也暗示着“阴阳和、风雨调”,这样的年份,大地有水,庄稼有望,民生也安稳。
从古至今,人们看天种地,从不轻视自然的信号。九月廿三一场雨,看似寻常,却凝聚着农人的心愿。风来云动,水落田润,这一日的雨声,往往被视作来年好收成的序曲。
![]()
二、九月廿三江水动,冬来雪覆八九重
民间有话说:“九月廿三江水动,冬来雪覆八九重。”这句老话出自农人的经验观天。所谓“江水动”,指的是这一日若逢降雨,地表水流遍地,江河生势,象征天降润泽。古人认为,立冬前若有雨水盈动,意味着湿气充足,冬天便会雪多而冷。
立冬是阴气渐盛、阳气渐藏的节令。天地交替之时,气候容易起变化,若此时降雨,说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冬季降雪的条件已在酝酿。人说“冬雪丰年兆”,并非虚言,充足的降雪能涵养土地水分,为来年春耕蓄下底气。
“八九重”并非指确切的次数,而是形容雪多而绵,气候寒而稳。古人云:“雪落无声润万物。”雪多代表地气充盈,农人心中安定,冬虽冷,春却有望。
在农事的眼光里,立冬的每一次雨雪,都是天意的暗示。九月廿三的雨,是冬的序章;江水一动,天地已寒。自然的每个信号,都在提醒人顺应时节、敬畏土地,静候下一个丰收年。
![]()
三、九月廿三天放晴,三九时节暖意生
老话说:“九月廿三天放晴,三九时节暖意生。”意思是若这天阳光明亮,往往预示着冬天会偏暖。立冬之后,本该寒气渐深,若天过于晴朗温和,就意味着冷空气势弱,冬日多暖少雪。这样的天气虽然让人舒适,却让农人心里打鼓。
立冬是万物收藏的节点,天地应静,草木应眠。若冬日不寒,麦苗便会因暖气催发而长得过快,提前透青。古人说“冬寒麦壮”,这句话道出了农时规律,冬若不藏,春便易伤。旺长的麦苗在早春冷潮里,经不起反复的温差折腾。
寒冬还有一层意义,它能压伏地气,平衡虫害。若暖冬延续,越冬的虫卵便能安然无恙地渡过,这对来年的农事并非好兆。正所谓“冬寒少虫,夏丰多谷”,自然的节律若被打乱,便会带来一年的隐忧。
立冬的天色,看似寻常,实则关乎农情。晴多则暖,寒迟则软,万物的兴衰都藏在这昼夜之间。人望天色,也是在望年成——这便是古人读天的智慧,也是农人心头的牵挂。
![]()
四、九月廿三北风起,冰雪纷飞不歇息
老话常说:“九月廿三北风起,冰雪纷飞不歇息。”意思是立冬前后的风向,往往能预示整个冬季的冷暖。若那天北风劲吹,说明冷空气势力强,冬天大概率雪多霜厚;若南风轻拂,则意味着暖流未退,冬季气候会较为温和。
立冬,是天地阳气潜藏、阴气渐盛的节点。北风自寒原而来,携带干冷之气,正如古人言“北风卷地白草折”,那是冬天脚步已近的信号。若此时北风占上风,天冷得快,冰雪相继到来,大地也随之进入沉眠。
反之,若立冬日里南风作伴,空气中仍带几分湿润与温软,这便说明海洋暖气仍未退去,冬的势头被稍稍延缓。民间说“南风不住雪难生”,意思正是如此,冬天的寒气与积雪要迟些时候才会登场。
在农人的眼中,风不仅是天的声音,更是地的脉动。看风识季,是经验,也是与自然的默契。立冬的风向,既关乎气候变迁,也暗藏农事节奏,提醒人们该收的收、该藏的藏,让一年的劳作在寒意中安然落幕。
![]()
总结:今日九月廿三,老一辈常说:“九月廿三晴,遍地起坟头。”这话虽非定数,却源于长期农事观察,确有几分道理。农谚言简意深,重在提醒人敬天顺时,咱们看待这些老话,也应多一分理性与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