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做初中家长的,最该干的不是瞎琢磨让孩子考第一,而是帮孩子守住学习的“基本盘”——别让他成绩掉太厉害。至于孩子最后能考多好、走多远,真不是咱能说了算的,得看他自己有没有天赋、用不用心,有时候还得有点运气。
你看那些机构说“保证能让孩子上重点高中”,其实都是噱头——他们早把孩子挑过一遍了,成绩不好的根本不收。还有些家长,孩子成绩本来就不错,还老问“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上清华北大”,说实话,真没有。别说清华北大了,就是交大、复旦这种好学校,也不是咱规划规划就能上的。
教育这事儿变数太多了。我见过不少初中成绩拔尖的孩子,到高考也就考个普通二本——有的是心态没调好,有的是高中跟不上了,还有的就是运气差了点。所以咱得实在点:目标定在让孩子稳上211就行,这个只要咱和孩子一起努力,还是有希望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没那么聪明,也没那么自觉,咱要做的就是帮他找对学习方法、养成好习惯,别让他厌学就行。
图片
教育的聪明劲儿,就是接受孩子普通,再帮他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现在把基础打牢、习惯养好,将来不管孩子上了啥学校,都能站稳脚跟,不用咱操心。
第一,帮孩子养成一两个管用的学习习惯,不用多,抓核心的就行
比如两个特别实用的习惯:
一是寒暑假、周末提前看看下学期的课——不用学太透,大概过一遍就行,这样开学听老师讲课,就能跟上节奏,效率高多了。
二是弄个错题本——错的题一定要搞明白“为啥错”,下次别再犯同样的错,隔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别让错题一直是错题。
习惯这东西真挺厉害的,好的习惯养成了,哪怕以后学的知识再难,孩子也能按部就班学,不用太依赖“聪明劲儿”。你看有些孩子,小学靠聪明还能应付,到了初中,没好习惯,成绩一下就掉下来了;反而那些习惯好的孩子,哪怕没那么聪明,成绩也能一直保持在中上游,不拖后腿。
当然,要是孩子又聪明又有好习惯,那是最好的;但对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好习惯就是学习路上最靠谱的“靠山”。
![]()
图片
第二,别对孩子期望太高,平常心就行
只要孩子成绩能稳够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真不用非要争那一两分、非要考班里前几名。这时候不如鼓励孩子琢磨:“怎么用更少的时间,把成绩保持住?”
孩子一旦开始想这个问题,就会自己找适合的学习方法了——有的孩子发现,集中精力学两小时,比磨磨蹭蹭学四小时管用;有的孩子发现,早上背书比晚上记的牢。这种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比咱逼着他刷题管用多了。
这样的孩子还有个好处:不钻牛角尖。考试丢个几分不慌,遇到难题也能调整过来,不会一受挫就蔫了。更重要的是,咱和孩子的关系也能轻松点——咱不天天盯着分数念叨,孩子也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初中阶段,让孩子学会自己安排学习、能扛住压力,比让他考第一重要多了。
第三,英语和语文早点抓,尤其是英语
这两科有个特点:不用多聪明,主要靠平时记、平时积累,而且学了以后一直能用。要是孩子在初中就能把这两科的基础打牢,分数稳定在高分段,就等于给高中攒了“底子”——高中课多压力大,就能把时间多花在数学、物理这些需要多做题的科目上,不用再为英语语文费劲。
为啥所有老师都强调初中主科重要?因为语文和英语就像滚雪球,越早开始积累,雪球越大,后面学起来越轻松。而且这两科学好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会跟着提上来,不管学哪科都有帮助。现在把这两科抓牢,将来不管孩子选文科还是理科,都能少走弯路。
![]()
图片
第四,初一初二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数学不难,有信心
初中数学相对简单,正是帮孩子建立“数学不难”信心的最好时候。要是孩子这时候就觉得数学难、怕数学,到了高中,数学更难,他就更跟不上了。其实初中数学的难度,大多数普通孩子都能学会,不像高中数学,有些题真得靠点天赋。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对数学的态度:他愿不愿意主动做题?能不能觉得“数学是我的强项”?这些才是关键。因为初中数学基础要是没打牢,将来高考想过一本线就特别难。
咱做家长的,平时多观察观察:孩子每天提到数学是越来越有兴趣,还是越来越抵触?把这点盯紧了,比盯着他考多少分管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