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与日常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主题教育,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养的主阵地,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但传统法治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传播效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与法治实践要求。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与多元性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通过新媒体赋能高校法治教育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创新法治教育内容,提升法治教育质效。其一,采用视觉化呈现,让法律知识“活”起来。一来,高校与教育工作者可针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典型案例、基础法律知识等内容打造精品短视频。内容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打造《今日说法》式的深度案例分析片,通过还原案件经过与解读法律条文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的实践应用;也可借鉴“罗翔说刑法”的风格,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接地气的表达讲解法律知识点,消解法律的距离感;还可拍摄法律情景剧,通过演绎生活中的法律场景,让学生在剧情体验中领悟法律精神。教育工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注重剧本的精炼性与表演的生动性,以此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观看中掌握法律知识。二来,针对复杂的法律程序、抽象的法律关系等内容,教育工作者可联合设计团队,通过视觉化形式进行呈现与解读。如制作“一张图看懂民事诉讼流程”,将起诉、立案、审理、判决、执行等关键环节以清晰的流程图展示,帮助学生快速梳理程序要点;获取“我国知识产权申请量十年变迁”动态数据,用直观的图表变化呈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态势,让学生感受法治建设的实际成效。三来,高校还可组织专业力量或鼓励学生参与开发系列法治主题漫画作品。如以“法典君日记”为主题,采用拟人化手法让民法典、刑法等法律典籍以人物形象出现,通过记录其生活故事,生动讲述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其二,利用情景化叙事,让法律认知“近”起来。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构建贴近生活、有代入感的情景化叙事场景,有效消解法律知识的抽象感与距离感。一来,可开展典型案例沉浸式报道。高校可充分运用VR、AR等技术为学生打造虚拟的“案发现场”,让学生以第一视角“走进”案件场景,直观感受案件发生的环境与细节。还可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当事人等不同诉讼角色,在每一个案件处理节点自主做出选择,跟随剧情推进体验案件从受理到判决的完整流程,让其在互动决策中深化对法律程序、法律规则的理解与运用。二来,高校可打造专属的“校园说法”栏目。精准聚焦校园内高发的法律风险与纠纷问题,如兼职招聘中的诈骗陷阱、校园网贷引发的债务危机等,采用纪实拍摄或戏剧化演绎的方式制作短片,生动还原问题场景的发生过程与危害后果;邀请校内外法律专家针对案例进行专业点评,深入剖析法律风险点、责任认定依据及防范应对措施,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其三,高校需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供给体系,让法治资源“汇”起来。一来,高校应牵头整合各类优质内容,构建一个分类清晰且动态更新的“法治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平台需建立科学的资源管理体系,按照核心知识点、案例类型、内容表现形式等为资源添加精准标签,实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二来,高校应创建法治教育专题网页。在学校官方网站、学生专属学习平台中专门开辟法治教育专题网页,并将其作为法治教育资源展示与传播的重要窗口。专题板块需安排专人运营维护并定期推送原创法治教育内容,同时精选外部优质法治资源,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法治教育品牌板块,持续吸引学生关注,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学习氛围。
拓展法治教育平台,构建立体传播矩阵。其一,高校应深耕主流社交平台,占据法治教育舆论主场。一来,高校应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打造为法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平台,定期通过学校官方公众号发布权威法律解读、典型案例深度剖析与法治政策宣讲文稿等内容。在运营过程中,需注重推文的版式设计与阅读体验,合理搭配图文、优化排版结构;开设留言互动区,鼓励学生针对内容发表观点、提出疑问,教师或运营团队需及时回复,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二来,高校需充分利用微博的即时传播特性,将其定位为法治信息发布的“快车道”及校园法治舆论引导的前哨阵地。运营团队应及时跟进社会法治热点事件,第一时间发布简短评论,精准传递法治声音。三来,对于抖音、快手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短视频平台,高校可成立专门的运营团队,持续输出法治微视频、情景短剧与直播普法课程等内容。运营团队需针对性优化视频标题、封面设计及内容节奏,确保内容精准契合平台生态,提升传播效果与用户关注度。其二,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学习平台的潜力,通过功能整合与创新应用,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衔接的育人体系。一来,高校可组织教师整合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主流智慧教学工具,将其功能常态化应用于法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工具的签到功能高效完成考勤管理,通过投票功能收集学生对法治热点问题的观点,借助提问、弹幕功能激发学生实时互动热情。二来,高校可自主建设或从优质在线教育平台引进高质量的法治类在线课程,并开展混合式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课程完成基础法律知识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则将更多时间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其三,高校需主动拥抱新兴技术平台,以科技赋能推动法治教育模式的革新与升级。高校可牵头联合多所兄弟院校的法学院教师及思政课教师,依托专业云端协作平台共同组建虚拟教研室。跨校教师团队可借助该平台开展线上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教学重难点、打磨教学设计;协同组织跨校模拟法庭、法治专题研讨会等活动,打破校际教育壁垒,促进优质师资力量与教学智慧的高效流动。
共建法治教学生态,汇聚多方育人合力。其一,强化校内跨部门协同机制,夯实法治教育保障基础。高校应当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联动的校内跨部门协同机制,为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高校应主动强化顶层设计。由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与法学院作为参与部门,共同组建校级法治教育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需承担起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的职责,具体负责制定新媒体普法资源建设与运用的整体规划,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新媒体法治教育工作沿着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开展。同时,各相关部门应主动开放资源共享通道。校党委宣传部可开放运营的各类新媒体账号矩阵,学生工作部可提供涉及学生权益保护、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的真实案例素材等,以形成内容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合力,为新媒体普法提供充足素材保障。此外,高校应高度重视法治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针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需兼顾新媒体素养与法治教育能力,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熟练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的行家里手,为新媒体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其二,深化校外学科社媒合作,拓展法治教育赋能边界。高校应建立常态化校外实务专家引入机制,主动邀请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平台深度参与法治教学活动。如邀请专家开展线上直播讲座,解读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组织线上工作坊,指导学生探讨法律实务中的疑难问题。高校还应积极与主流媒体的法制频道及其新媒体端口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双方可围绕法治热点、校园普法及法律知识普及等主题联合策划法治教育节目,不仅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专业性与公信力,又扩大法治教育的社会传播力,让校园法治声音传递得更远。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尹文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