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基本民生政策,医保要有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才能给民众安全感。
文 | 半糖可乐
近日,有河南新乡网友在当地一医院就诊时发现,院内贴出一则通知称:“接市局通知,即日起居民医保每天限额报50元,职工医保每天限额150元。”对此网友热议,是不是医保没钱了。
11月1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到新乡市医保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这一调整是为了防止医院和药店进行欺诈骗保,规范医院和诊所医疗行为。“经过我们的大数据计算,正常的门诊诊疗行为,每次去看病所需额度也就是一两百块钱。”
这个通知早在今年6月份就贴出来了,当时面对媒体采访,新乡市医保局的回应是,“如果不限额运营到12月份,就会出现一个没有钱的情况”。
几个月过去了,相关部门改了口,不再承认没钱,而是摆出了防止骗保的理由,这很难打消疑虑——若是为了防止骗保、套刷,大可利用大数据筛选出异常支付行为,有针对性地打击,何必误伤一大片?
不管背后是什么原因,当地对医保单次报销限额的操作,既不合理,也不合规。作为一种社会互助共济机制,医保的本意就是为参保人提供保障,减轻居民经济负担,参保人按时足额缴纳了医保,报销的权益就不该受到限制。
医保单次报销限额,意味着患者要承担更多的费用,这不仅大大削弱了医保的保障功能,对参保人来说也很不公平。别说那些慢性病患者,就是普通感冒,有时候检查拿药下来几百块都不够,50块钱的报销限额,保障力度根本就不足。
当记者问,如果买500块钱的药,是不是得分10天去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大病小看”的行为不符合医保规定,“这种情况我们提倡患者自费450元,然后医保报销50元”。
这种逻辑让人瞠目结舌,虽然这只是记者的一种假设,但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行为,不也是一刀切的限额政策导致的?只要在合理合规范围内,患者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形式有什么不妥?
如果相关部门把化整为零的口子给堵上,不让“大病小看”,患者就真没辙了。怪不得有人出言反讽,你直接提倡只交医保不报销算了。
我国大部分地方现在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制,这个额度是根据历史数据、参保人数、基金收入等因素估算的。既然是估算的,不够或者有盈余都很正常。
而一些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粗放,对全年的基金使用缺乏规划,导致前期过度使用,后期捉襟见肘,年底资金出现缺口,类似的情况这两年并不少见。
要防止年底医保基金不够,一方面有赖于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对全年基金的使用规划能力,在指定限额时充分考虑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政策层面要加强监管,用更有效的手段保护医保基金安全,而非靠单日限额这种“一刀切”的懒政惰政。
新乡从今年6月13日就开始限额报销,一年刚过半钱就不够用了,显然不正常。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筹资水平低、老龄化加剧等原因。即便如此,也应该用更贴近患者现实需要的办法来控费,或者地方动用财政力量和资金补缺口。
如果医保部门既不公开基金收支明细,说明控费的必要性,也未见有任何财政支持动作,一上来就逼老百姓多出钱,那就有违医保普惠兜底的本质。
城乡居民现在一年的医保已经涨到了400元,不少农村家庭因为经济压力大,选择不交医保。如果类似医保报销单次限额的事件一再发生,对于医保公信力也是一种严重打击。作为基本民生政策,医保要有普惠性和可持续性,才能给民众安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