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也会倒闭?”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2025年刚过半,一组扎心数据就冲上了热搜:全国有1247家医院悄悄停止运营,平均每天近7家消失,相当于每3个小时就有一家医院从地图上除名。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关门潮”不再是民营医院的“独角戏”,连不少开了二三十年的老牌公立医院都陷入亏损泥潭,河北、湖南等地的三甲医院甚至开始降薪裁员,医生月薪大幅缩水,有的科室还要自补亏损缺口。
医院明明是“刚需场所”,为啥会扎堆关停?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为啥没能挡住亏损?这场医疗行业的震荡,到底会影响我们普通人看病吗?今天就用通俗的语言,跟大家把这件事说透。
一、触目惊心的关停数据:不只是数字,更是无数人的就医变化
可能有人觉得“1247家”只是个冰冷的数字,但背后藏着的是医疗行业的深刻变革,以及无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切身影响。
先看数据细节:这1247家关停的医院里,民营医院占了85%,是绝对的“重灾区”。从黄石锦欣妇产医院到潍坊艾玛妇产医院,不少深耕多年的专科医院接连进入破产程序,有的甚至是开了60多年的老牌机构,说停诊就停诊了。但民营医院不再是唯一的“受害者”,2024年就有83家县级二级公立医院被合并或改制,17家完全停摆,到2025年第一季度,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的亏损率已经高达52.3%,超过一半都在“赔钱运营”。
从地域上看,中西部省份成了重灾区,占全国倒闭医院数量的68%,县级医院倒闭比例更是超过六成。对大城市的人来说,可能感觉不到太大变化,毕竟三甲医院扎堆;但对住在三四线城市、县城和乡镇的老百姓来说,影响可太直接了。
河南县城的张大爷就深有体会:家附近的民营中医医院开了八年,平时感冒咳嗽、腰腿疼都去那看,不用排队还离家近。今年夏天再去时,发现医院大门紧锁,门口贴着急停公告,上面写着“因经营不善,无法继续运营”。现在他看病要么坐半小时公交去县医院排队,要么得跑到市里的大医院,来回折腾大半天。
医护人员的处境更让人揪心。一位在河北某三甲医院工作十年的医生吐槽:“以前觉得公立医院是‘铁饭碗’,没想到2025年工资直接降了30%,绩效也停发了。我们科室现在是‘多劳多亏’,收的重症患者越多,亏损缺口越大,最后还得大家一起补”。还有医生投出30多份简历,收到的回应竟然是降薪30%的岗位邀约,曾经的职业尊严碎了一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室分化:产科、儿科成了“重灾区”,关停率高达31%,三级医院产科分娩量同比下滑40%;而康复医学科、消费医疗等领域却在悄悄扩张。这背后,是人口结构和医疗需求的剧烈变化,也给医院的生存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为啥医院会“缺钱倒闭”?三大核心原因戳中行业痛点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医院天天人满为患,肯定很赚钱。但实际上,医院的盈利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这波关停潮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政策、市场、内部管理三重压力叠加的必然结果。
1. 政策调控:医保控费+支付改革,切断了传统盈利路
我国医院的“公益性”定位,从根本上限制了盈利边界。长期以来,诊疗费、手术费等技术服务价格低于实际成本,医院主要靠药品加成、检查项目增收来弥补差额,但这两年的政策改革,直接切断了这条“赚钱路”。
首先是医保控费升级。现在医保基金就像“紧箍咒”,不仅报销范围和比例有严格规定,医院还得先垫付患者的医疗费用,后续报销款不仅到账慢,还可能面临莫名处罚,有的报销款甚至要拖一年半载。更关键的是DRG/DIP支付改革的全面落地,简单说就是医保按病种“明码标价”,比如治疗一场阑尾炎,医保只给固定的支付标准,医院如果花超了,差额就得自己承担。
河南某二甲医院的院长就吐槽:“以前治疗阑尾炎,我们能根据患者情况合理用药、安排检查,现在为了不超支,只能严格控制成本。改革后,我们医院的亏损病种占比从12%飙升到39%,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样的行业巨头都没能幸免,2025年预算收入较上年减少6.55亿元,足以看出政策调控的力度。
更现实的是,国家给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严重不足,有时连日常电费都不够覆盖,医护人员的工资、设备维护、医院运营的开销,大多得靠医院自己解决。当传统盈利渠道被堵死,亏损自然成了常态。
2. 市场变革:人口结构变了,医疗需求和竞争格局也乱了
人口结构的变化,给医疗行业带来了“致命一击”。2023年我国人口减少208万,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15.4%,这样的结构转折直接重塑了医疗需求格局。
一方面,出生率下降让产科、儿科需求急剧萎缩。以前不少医院靠产科“赚流量”,现在分娩量大幅下滑,有的县级医院产科一年接生量不足100例,连医护人员的工资都覆盖不了,只能关停。另一方面,老龄化带来了慢性病、老年病等长尾需求,但这类疾病DRG支付标准偏低,患者占用床位时间长,显著拉低了单床产出效率,医院收治这类患者往往面临亏损风险。
同时,医疗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年社会办医壁垒降低,民营医院数量快速增长,很多民营医院盲目扩张规模,跟公立医院搞同质化竞争,却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结果就是“僧多粥少”,患者被分流,医院床位大量闲置。而公立医院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也不得不投入巨资扩建院区,导致债务负担加重,河北某三甲医院负债率高达162%,每年利息支出占营收的23%,沉重的财务压力让医院举步维艰。
更尴尬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没人去。老百姓看病宁愿多跑腿也要去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常年面临“无人问津”的困境,床位使用率低,收入自然上不去,最后只能无奈关停。
3. 内部短板:运营效率低、资源浪费,不少医院自己“拖垮”了自己
如果说政策和市场是外部压力,那内部运营效率低下就是很多医院倒闭的“内因”。
首先是收入结构单一。以前很多医院靠药品加成赚钱,药占比能达到30%,但随着药占比管控红线的出台,这部分收入没了,却没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服务补偿机制。简单说就是,医院本该靠医生的诊疗技术、手术水平赚钱,但现在技术服务价格上不去,又没有其他盈利点,自然难以维持。
其次是人力成本失衡。我国公立医院人力成本占比常超40%,但薪酬制度受编制限制,既难以激励核心人才,又存在冗员问题。郑大一附院1.24万名职工要服务776万门诊量,人均负荷远超国际同行,却因固定薪酬体系无法提升效率;国际医学8000余员工年人力成本达15.27亿元,即便营收突破48亿元,仍未能实现盈利。医护人员辛苦付出却得不到相应回报,人才流失严重,又进一步影响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运营效率。
还有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全国公立医院设备闲置率高达18%,部分MRI设备日均使用不足2次,这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设备买进来不用,不仅不能创造收益,还得承担维护成本,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三、不是“破产潮”,而是医疗行业的“优胜劣汰”
看到这么多医院关停,很多人会担心:“以后看病会不会更难?医疗行业是不是要衰退了?”其实大家不用过度恐慌,这场震荡不是全面的“破产潮”,而是医疗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医疗”转型的阵痛,本质是一场“优胜劣汰”。
从行业格局来看,这场变革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
在主体上,民营医院虽然是关停主力,但并非所有民营医院都在衰退。那些盲目扩张、跟公立医院同质化竞争、没有核心技术的民营医院被淘汰,而专注于眼科、牙科、康复医学等细分领域,有特色技术和优质服务的民营机构,反而在快速发展。
在公立体系中,虽然很多医院面临收入下滑、降本压力,但凭借公益属性和资源优势,大多不会“破产清算”,而是通过合并、改制、优化科室结构等方式“降本求生”。比如一些县级公立医院合并后,整合医疗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反而提高了运营效率。
在科室上,产科、儿科等低收益科室收缩是必然,但慢性病管理、老年康复、安宁疗护等适应老龄化需求的科室,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AI诊疗、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比如AI影像诊断系统能快速识别病灶,减少医生工作量,还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回望日本医疗改革的教训,上世纪90年代其因老龄化与医保赤字开启控费改革,引发30%药企倒闭、75%公立医院亏损的“医疗崩坏”,用了30年才逐步走出低谷。我国的医疗改革虽然也面临阵痛,但方向是明确的:淘汰那些依赖政策红利、盲目扩张、效率低下的医院,让坚守医疗本质、聚焦核心能力、适应政策与市场变化的机构留下来。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刮骨疗毒”。以前医院靠“卖药、多检查”赚钱,现在必须靠“好技术、优服务”立足,这会倒逼医院提升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四、普通人该如何应对?记住这4点,看病更省心
这场医疗行业的变革,虽然长远来看是好事,但短期内确实会给普通人看病带来一些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适应?分享4个实用建议:
1. 理性选择医院,不用盲目追“三甲”
很多常见病、慢性病,比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复诊,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完全能处理,不仅排队时间短、花费少,还能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用非得跑到大医院挤着等。
如果是疑难杂症、重大手术,再选择三甲医院或专科医院。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医联体合作,基层医院可以直接转诊,还能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号,既省心又省钱。
2. 关注医院动态,避免跑空
尤其是住在三四线城市、县城的朋友,平时可以多关注当地医院的公告,比如是否有合并、搬迁、停诊的情况,避免看病时跑空。可以关注医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当地卫健委网站,或者社区通知,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3. 重视预防保健,减少看病需求
与其纠结“去哪看病”,不如从源头减少生病。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做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病情,避免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
4. 了解医保政策,合理利用保障
多关注医保政策的变化,比如哪些药品、检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异地就医如何备案,门诊慢特病如何申请报销等。合理利用医保资源,能帮我们减少不少医疗开支。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配置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应对大额医疗费用风险。
五、结语:医疗转型阵痛难免,回归本质才是出路
2025年上半年1247家医院关停,每天7家消失,这不是医疗行业的“末日”,而是一场必然的转型阵痛。政策调控让医院告别“靠药赚钱”的粗放模式,市场变革倒逼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内部改革让医院摆脱效率低下的困境,这场“优胜劣汰”之后,医疗行业会更加健康、可持续。
对公立医院来说,要守住公益初心,优化科室结构,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摆脱对传统盈利模式的依赖;对民营医院来说,要找准细分赛道,打造特色优势,靠优质服务赢得患者信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理性看待医院关停,适应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重视健康管理。
医疗行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行业如何变革,只要医院坚守医疗本质,医生恪守职业操守,政策保障民生需求,这场转型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在阵痛之后,我们能享受到更优质、更高效、更公平的医疗服务,这才是这场行业变革的最终意义。
你身边有医院关停的情况吗?看病时遇到过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讨论应对之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