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今年53岁是山东临清人,和妻子在镇上经营着一家杂货超市兼快递代收点。店铺从每天早上六点开门,到晚上十一点打烊,赵金在那柜台后面几乎都没离开过,拿快递找零钱,店铺看着不大,但他却是从早忙到晚,歇不了两下。实在累了,他便拿起桌上的浓茶抿一口,或者点上一根烟,趁着这间隙,就当是歇息过去。时间久了,长期熬夜劳累,加上烟茶不断又爱吃些咸菜腊肉。让他时常感觉自己会出现头晕眼花,脖子发紧的情况,但他总以为就是自己太忙,加上休息少了,导致的正常情况,于是也就从来没把这些异样放在心上过。
2018年3月19号这天上午九点,赵金正低头按着取件码给顾客拿快递,刚把头往下低到下层的位置,莫名的他便感觉自己的脖子受到牵扯,传来了阵异样的紧绷,就像是有人在他的皮下绷了根皮筋,那皮筋朝着他锁骨的方向使劲往下拉扯。感受到这股不适,赵金也没太在意,毕竟之前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于是便一边开口问顾客名字,一边伸手按揉上了右边脖颈,想着揉一揉让那股紧绷的力道松一松,但是却不曾想这一按,那手才往脖颈上用力,立刻就像是把从脖颈供往脑袋的血流给按断了似的,他的脑海因为这断掉的血流,猛地一黑,顿时他的世界陷入了短暂的黑暗。见状,赵金赶紧收回按在脖子上的手,闭上眼便撑在了货架上,一边深呼吸一边稳住身子。好在重重的吸了几口气后,等他再次睁眼的时候,那片黑暗也就跟着退去了,只剩下他的脖颈处还隐隐透着一股紧绷的麻胀感。
![]()
这短暂的异样,赵金丝毫没放在心上,甚至还笑着对顾客开玩笑说自己,可能是老了,低个头都晕。尽管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那种脑子里的黑蒙和脖颈处的紧绷感越来越频繁,但想着每次都能自己缓过来,他也没当回事。甚至还笑着安慰自己干活累了就那样。每天该搬货还是搬货,该蹲下捡快递还是蹲下,该抽烟喝茶还是那样。就这样一直到了4月11号下午,赵金正对着新送来的快递单子逐一核对条码,低头久了他便感觉脖子上那股熟悉的紧绷又席了上来,于是便想抬头转转脖子放松一下。但是却不曾想,这脖子才刚一转动,传来的不是之前那种轻微的拉扯,而是那紧绷的陡然加剧,就像是之前那根绷着的皮筋忽然被人狠狠拧动了起来,让他感觉自己的整个脖颈都被拧得生疼,整个血管似乎都在皮下颤抖。
然而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那根皮筋已经绷到断裂,瞬间所有的血流像被截断的水流般骤然停滞,他只觉得脑子里嗡地一声,再次陷入了一片黑暗。慌乱之下,赵金开始使劲的眨眼,手也不由自主地去按揉脖颈和脑袋,然而这一次那黑暗却没有再退去,反而越压越重,像厚重的幕布一点点将他包住。因为那本该从脖颈流通的血液再也上不去了,他耳边的嗡鸣声越转越急,像无数只蜂在她的脑壳里乱撞,但意识却被那厚布越压越模糊。甚至没坚持几秒,因为缺血导致的脑供氧骤降,他的脑袋便彻底一沉,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缺氧的窒息,他整个人就像是被抽空了力气般向前一倒,彻底陷入了昏迷。
正在后面码货的妻子听见前面传来一声闷响,急忙从后间跑出来,就看见赵金整个人从小板凳上侧了下去,重重倒在地上,脸色惨白的发青,嘴角微张着一动不动,整个胸口几乎没有起伏。她惊叫一声,扑过去一边拍打他的脸一边喊名字,可任凭她怎么喊,赵金都没有任何反应。她慌得满眼泪水,手指不停地颤抖,连呼吸都乱了,随即冲出门外高声求救。邻居们听到动静纷纷赶来,有人帮忙将赵金抬到门外平地上,有人掐人中,还有人见她已吓得说不出话,便赶紧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
![]()
救护车很快赶到。急救医生一上车便开始检查赵金的生命体征——血压只有82/56mmHg,脉搏偏弱,心率112次/分,血氧饱和度仅有88%。医生一边快速吸氧,一边建立静脉通路推注生理盐水和多巴胺维持循环,同时接上心电监护。几分钟后,便携式心电图显示轻度心律不齐,瞳孔反应迟钝、右侧略大于左侧,医生眉头顿时紧锁,意识到情况并不单纯。
“可能是脑供血出了问题,通知医院准备神经急诊!”他对随行护士沉声道。救护车疾驰的同时,医生又用便携B超探查颈部血流,发现右侧颈动脉血流明显减弱,立即上报院内。
抵达医院后,赵金被直接推入急诊抢救室。医生一边补液一边下达医嘱,先做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心肌酶谱,同时安排头颅CT以排除出血。影像显示无明显颅内出血迹象,但左侧大脑半球轻度低灌注。负责的神经内科主任随即要求进一步行颈动脉彩超和CTA(颈动脉CT血管成像)。
不到半小时,结果出来——右侧颈内动脉狭窄达82%,伴局部斑块形成,左侧约50%狭窄。主任看到这结果,立即对在场的妻子简单解释道:“这是典型的颈动脉狭窄,血流被堵住了,脑子暂时缺血昏迷。如果不立即手术开通血管,可能会造成大面积脑梗甚至呼吸心跳骤停。”
妻子慌得浑身发抖,眼泪直流,连声说:“医生,你们怎么说就怎么治!”随后签手术同意书的字都在抖。医生确认其心电、血压可耐受手术后,迅速完成术前心电、凝血、胸片与交叉配血检查,确定可以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赵金被紧急推往手术室,走廊里只剩妻子蜷缩在墙角,双手合十,哽咽不止。
![]()
手术历时两个多小时,在麻醉与显微监控下,医生小心分离出右侧颈内动脉,将堵塞血流的斑块完整剥离,重建血管通畅。术中血压、心率均保持平稳,血流灌注监测恢复至正常值,没有出现新的缺血灶。确认无活动出血后,主刀医生摘下手套,轻声说道:“手术顺利。”赵金被送入ICU继续观察。
妻子在外守了一夜,听到医生说“手术非常成功,已安全转入重症监护室观察”,激动得拉着医生的手连声道谢,眼里含着泪。ICU内,赵金的身体接上各项监护仪,护士不时记录血压110/70mmHg、心率78次/分、血氧96%。十二小时后,赵金的意识逐渐恢复,眉头轻动,手指微微抖了一下,随后慢慢睁开了眼。
主治医生见状,走到床边检查瞳孔反应和神经体征,确认稳定后轻声对妻子说:“危险期已经过去,可以准备转入普通病房。”赵金睁眼看到天花板的灯光,愣了几秒,才意识到自己正躺在病床上,妻子正守在身旁,眼圈通红。医生见他转醒,温和地解释病情:“你这是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好在抢救及时。”
赵金听后愣了一瞬,随即止不住地叹息,心里不住的感慨:“要是我早点来看,就不用挨这一刀了。”妻子见他懊悔的神色,立即握住他的手,医生也赶紧安慰他:“别太激动,现在恢复很顺利,好好休息最重要。”听到这赵金才慢慢的深呼吸了几口气,努力平复下情绪。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在医护人员与妻子的悉心照顾下,赵金的病情逐渐好转。术后第三天开始,他已能在护士搀扶下下床短暂行走了,言语、反应均恢复正常。经过连续复查,血压稳定在122/78mmHg,血氧饱和度98%,血脂总胆固醇4.2mmol/L,甘油三酯1.3mmol/L,脑部CT显示血流灌注正常,无新发缺血灶。主治医生看着报告,点了点头,说:“指标恢复得不错,可以考虑出院了。”
![]()
可还没等夫妻二人松口气,医生又收起笑容,语气严肃道:“不过要记住,你做的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的护理才是最关键的。如果忽视管理,血管很容易再次狭窄。”随后,医生详细叮嘱了健康教育要点:饮食方面:要严格限盐、少油少脂,远离腊肉、咸菜、动物内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与粗粮,每天饮水充足,控制总热量。运动方面: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以轻度散步为主,等复查确认血流稳定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用药方面:按医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药物以防血栓形成,不可自行停药。生活方面: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颈部突然旋转。工作方面:暂时不要重返超市长时间站立或弯腰取货,可交由妻子与亲友帮忙,等复查半年后再逐步恢复。
医生最后叮嘱:“手术救得是一时,养护才能保一生。记住,血管最怕你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赵金重重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握着妻子的手说:“这回我听医生的,再忙也不拿命去拼了。”
回家后,赵金把医生的叮嘱一条不落地记在心里。每天早上,他不再喝浓茶、抽烟,而是先到巷口慢慢散步二十分钟,再回家吃一碗清淡的燕麦粥配蔬菜。午饭、晚饭都由妻子亲自准备,少盐少油,腊肉咸菜彻底从餐桌上消失。按时吃药成了他每天的头等大事,阿司匹林和他汀都放在床头闹钟旁,从不漏服。为了彻底休养,他把超市全交给妻子打理,又请了个小工帮忙搬货,自己只负责坐在一旁对账、理票据。
在这样面面俱到的生活方式下,赵金的身体恢复得出奇地顺利。术后一个月复查时,血压维持在120/75mmHg,血脂总胆固醇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2.3mmol/L,甘油三酯1.2mmol/L,颈动脉彩超显示血流通畅、管壁平滑,无新生斑块形成。三个月后再查,心电图正常,脑血流灌注图显示双侧血流速度稳定在48cm/s,医生满意地点头:“恢复得很好,继续保持。”赵金听了笑着说:“看来真是命大,这次算捡回来了。”
![]()
半年后,他的复查结果依旧漂亮——血压122/76mmHg,血氧饱和度98%,血液流变学指标全线正常。连妻子都松了口气,以为这场劫难终于翻篇了。赵金心里也渐渐放松下来,觉得自己彻底摆脱了那段险情。可他并没察觉,一场意外,其实正在悄然酝酿。
2019年12月8号这天上午十点,妻子和小工在前面整理货架,赵金则坐在收银台后面对账。正当他一笔一划地在账本上记录进货金额时,莫名地便感觉自己写字的右手指尖变得有些僵硬了起来,就像是被冷水泡过一样,握着笔的触感格外迟钝。感受到这,赵金皱了皱眉,想着加快速度,把这笔账记完再看看手部的情况。但是随着这笔尖在纸面上划动,他却发现那笔因为指尖的僵硬在自己的手上有些打滑了,让他写出来的数字一歪一斜,连他自己都辨认不清。见状,赵金赶紧放下笔,随后试着晃了晃手,想让那股僵硬散去,但此时她才发现,那股被冷水泡过刺骨的僵硬感,以及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一路向上,攀上手腕,攀上前臂,攀到她整只右手了,此时那右手在甩动之后,就像是被人拽住了一样僵直在空中,迟迟放不下来了。
见此,赵金心下猛地一惊,伸出左手就想将右手按下来。可就在他用力掰扯的那一瞬间,那股冷僵的感受却像是受到刺激,带着冰刺的触感在皮下疯狂游走,沿着他的右臂一路往上窜。瞬间就像是一瓢冰水被猛地灌进他的血管,那冰水带着刺骨的寒意在他的体内顺着脉络一路翻卷而上,顿时便从肩膀直冲脖颈。受到这股冰水的冲击,他的脖子猛地一紧,肌肉在瞬间收缩成一团。
但是还没等赵金反应过来,那股冰流已经毫不留情地冲进了他的脑袋,瞬间他只觉得自己的整个头被从里到外冻住了,顿时刺骨的寒凉在他的颅内疯狂扩散,就像是有无数尖锐的冰针在他的脑内疯狂乱刺,顿时就刺的他不受控制的想要痛呼出声,却发现自己的舌头在这冰僵之下也已经硬的一动不动了。接下来不知道是因为颅内那冰凉的刺痛,还是整个右半边身体的僵硬失控,他只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住了,甚至没能捂住脑袋,整个人的右半边身子便像被抽空力气般往右重重一倒,撞在地上,双眼一闭,彻底陷入了昏迷。
![]()
听见倒地声,屋里的小工最先反应过来,一下子冲了出来,就看见赵金整个人横倒在地上,口角微微歪斜,脸色发青,胸口起伏紊乱。小工吓得大叫一声,连忙蹲下去拍他,却怎么都叫不醒,急得直发抖。一边慌乱喊着“嫂子!赵哥倒了!”一边去扯赵金的手臂。赵金妻子听见声音冲了出来,看到眼前这幕,整个人腿一软险些摔倒,颤着手去掐他的人中、去用力拍他的脸,但是赵金都是毫无反应,于是俩人手忙脚乱地拨通了急救电话,颤着声音和电话那头说明情况。
救护车很快赶后。急救医生一边给赵金上氧,一边进行基础检查——血压测得198/112 mmHg,心率只有48次/分,血氧饱和度降到86%。医生皱紧眉头,立即吩咐加压给氧,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推注甘露醇并持续心电监护。途中又用便携心电图仪检查,发现节律紊乱、ST段轻度抬高,怀疑脑部急性缺血。抵达医院后,赵金被直接推进急诊抢救室。医生一边接管,一边让妻子签下“抢救同意书”,她的手抖得几乎拿不稳笔。
急诊科首先做了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及凝血功能检查:血糖15.3 mmol/L、钠离子低至128 m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主治医生从这些结果里看出了明显的异常——提示存在严重代谢紊乱与脑组织灌注障碍。紧接着安排了头颅CT急查,影像显示左侧颞顶叶大片低密度阴影,边缘模糊、占位明显,初步判断为急性脑梗死并脑水肿。为进一步确认病变范围,又紧急做了头颅CTA(脑血管成像),结果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右侧颈动脉已有60%以上狭窄。
医生看着片子,神情愈发凝重,立即启动溶栓抢救流程,并将监护参数调至最高。妻子一直焦急地守在急诊室外面,签着一份又一份字,手上的笔都被汗浸湿。时间一点点过去,监护室的门依旧紧闭。终于,红灯熄灭,医生走了出来,摘下口罩,声音低沉地告诉她,“抢救无效,病人已经去世。”那一刻,她整个人怔在原地,脑子一片空白,随后像被雷击中一样瘫倒在地,哭声几乎撕裂了走廊的空气。
![]()
直到小工抹着眼泪上前,哽咽着劝她节哀,她整个人才像是从恍惚里被拉回。赵金的妻子怔怔地抬起头,眼神空洞,随后猛地伸手抓住医生的衣袖,声音发颤:“怎么会这样?不是做了手术吗?不是说恢复得挺好吗?而且药也在天天吃,复查也都在查啊,两个月前还没查出什么异常,怎么现在就……”话还没说完,她的声音便被哭腔吞没。
医生叹了口气,语气沉稳却透着一丝无奈:“按时吃药,不代表吃对了;饮食注意,也不代表做到万无一失;复查正常,也未必代表血管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说着,轻轻拍了拍赵金妻子的肩膀,“你是最了解他生活作息的人,现在请你先平复一下心情。我去看看他历次的复查和手术记录,具体的原因,还需要你配合。”
说完,他让护士先安抚赵金妻子的情绪,自己则转身走进办公室。桌上摆着赵金术后的复查资料、B超影像、药物记录和体检报告。医生戴上眼镜,一页一页仔细翻看,从手术日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记录到两个月前的颈动脉彩超复查(显示左侧通畅、右侧斑块轻度形成),每一项都在正常范围内。血脂、血压、血糖,数值都维持得很好。可现实却是,他在短短几秒内急性脑梗猝发。
接下来时间一点点过去,医生的眉头越皱越紧,钟表指针走过半个小时,所有检验结果都确实如赵金妻子所说——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异常。但如此剧烈的变化、如此短的时间,显然不同寻常。他合上病历,轻轻叹息。等向护士确认赵金妻子的情绪稍稍稳定些后,便将她请进办公室,语气低沉:“你说的没错他前面的复查确实没有丝毫异常,所以更需要你回忆一下他最近两个月有没有什么新的习惯,或者生活方式上,有没有一点点的变化?”
妻子艰难地抬起头,双眼通红,声音几乎在颤:“医生,我都说……只要能想起来的,我都说。”医生轻轻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支笔和一张记录表,语气温和却格外认真:“那我们一步步来,好吗?先从最常见的诱因开始。”
![]()
他先问的是日常用药情况——赵金是否按医嘱规律服用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有没有擅自停药、或者吃错时间。妻子连连摇头:“没有,他每天早饭后都会吃药,我都看着的。”医生又问饮食作息,有没有暴饮暴食、突然高盐高脂饮食、或熬夜劳累等情况,妻子想了想,仍旧摇头:“他术后都挺注意的,早睡早起,吃得也清淡。”医生在纸上划去几项,眉头微蹙,依然没有找到突破口。
他换了个角度,开始问一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有没有受凉、情绪波动、气候突变、过度劳累;有没有在服药同时喝茶、抽烟、或者服用其他保健品。可妻子仍旧摇头:“没有啊,他手术后烟都戒了,茶也淡得像白水,天冷也戴着围巾。”医生沉默片刻,又问:“那最近有没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者牙齿、鼻腔炎症一类的情况?这些小炎症也可能引起血管内膜反应。”妻子思索着,依旧摇头:“没有,前段时间还挺好的。”
医生手里的笔停在半空,轻叹了一口气。按理说,这样规律的生活和药物管理,不该出现这种严重复发。他靠在椅背上,神情凝重地自语:“常规诱因都排除了……那问题,也许出在我们忽视的细节上。”他抬头望向妻子,语气放轻:“您再仔细想想,他有没有做过什么小事,哪怕只是临时改了一个习惯,也许就是关键所在。”
妻子努力地回忆,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过了许久才轻声道:“医生,自从做完手术之后,每一天的日子都差不多啊……吃药、复查、休息、看店,没什么变化。”她的声音微微发颤,像在为自己求一个解释。医生听到这,眉头微皱,沉默了很久,手里的笔在纸上停顿不动。那些可能的诱因、风险点、并发症,全都一一被排除,他的思路彻底断了。
![]()
最终,他抬起头,语气沉重却温和:“我能想到的,都已经问了。您先回去准备赵先生的后事吧……后续如果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医学复盘或病理分析,还需要请您配合。”妻子怔怔地看着他,嘴唇动了动,却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她只是轻轻点头,低声应了一句“好”,然后缓缓起身。走到门口时,她的步子有些虚,回头望了一眼那摞病历本,眼神空洞,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跌跌撞撞地走出了办公室。
之后,主治医生将赵金的病例整理成报告,上报给科主任。主任仔细看完,眉头紧锁,召集全科医生进行病例讨论,然而一连几个小时过去,依旧没能找到明确的原因。实验室检查、用药记录、影像资料、术后复查……所有数据都严丝合缝,没有一处可疑之处。主任思忖片刻,随即决定将病例上报院长。
院长看完病例,神情愈发凝重。病例中写着——术后恢复良好、指标稳定、诱因不明、死亡急骤。他沉默良久,终于叹息道:“这种发展速度,绝非普通复发。既然无明显诱因,那就不能单靠一个科室判断。”随即当场拍板:“组织一次全院多学科联合查房(MDT),心内、神内、影像、麻醉、康复、药学全员参与。”甚至亲自拨通了上级市医院电话,邀请在脑血管病防治领域极具权威的刘教授出席指导。
大会当天,会议室里坐满了医生。病例汇报完毕后,台下议论如潮。有人提出:“会不会是术后血栓脱落?”被另一位医生摇头否决;又有人猜测:“那是否是隐性房颤造成的脑栓塞?”主任翻了心电图——排除;还有人低声说:“或者是抗凝药物剂量不够?”药师看了记录,立即答:“血药浓度稳定,也排除。”几轮推测下来,所有可能的方向几乎都被堵死。
![]()
最后,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刘教授身上。会场一时安静,只剩下投影仪轻微的嗡鸣。刘教授没有立刻发言,而是低头反复翻看病例,仔细比对术后报告与历次复查数据还有对话记录。过了许久,他缓缓抬头道:“你们确实问得很详细,但还是忽略了一点。你们的关注范围,只停留在了上次复查之后的这两个月。”
话音一落,现场顿时一片恍然。主治医生猛地抬起头,喃喃道:“教授的意思是……她——他术后一直保持的那些生活习惯,也许早在术前就已经存在?并没有改变,只是问题被长期蓄积,这次彻底爆发?”
刘教授点了点头,神情笃定:“没错。打个电话给他妻子,再详细问问那些看似没变的习惯。”医生立刻起身走出会场。十分钟后,他手里拿着一页记录纸回来,神情复杂地将其递给刘教授。刘教授接过纸,目光在上面停了几秒,神情由平静转为沉重,缓缓开口道:“看来,我们终于找到原因了……”
“赵金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度自律。”刘教授放下手中的病例,声音低沉却清晰,“他术后严格遵医嘱,不仅清淡饮食、早睡早起、坚持复查,就连血压监测、用药时间都分毫不差。工作也早已交给妻子打理,每天按时吃药、规律休息,可以说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但……”他顿了顿,叹息着摇了摇头,“正是这种面面俱到的完美,反而让他忽略了最致命的2个细节。”
他抬起头,望向在座众人,语气变得严肃:“很多像赵金这样的患者,总以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只要戒烟戒酒、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就能一劳永逸,殊不知,还有2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养生好习惯,才是术后最大的隐形杀手!这些行为看似健康,实则在不知不觉中破坏血管修复环境、刺激内膜再狭窄。时间久了,血流湍动、斑块脱落、再堵塞,不过是迟早的事。”刘教授轻轻合上病例本,叹了口气:“如果赵金当初能早一点警惕这两个细节,也许就不会在术后仅几个月内再次脑梗猝发。我们往往最信任的健康习惯,恰恰才是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啊!”
![]()
第一:晨起空腹喝淡盐水
“他妻子说,赵金做完手术后,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吃药,也不是量血压,而是倒一杯温热的淡盐水。那杯水他坚持了一年多,从不间断。他总说淡盐水清肠排毒、能降压,还笑着说医生没时间教,他自己在书上看来的。”刘教授摇了摇头,叹息道:“可惜啊,这杯看似养生的水,成了他血管的第一颗‘定时炸弹’。”
他指着病例中的监测记录,声音低沉而有力:“赵金术后血管内膜处于修复期,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清晨刚起床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自然升高,此时若空腹饮用含盐液体——哪怕浓度仅为0.9%生理盐水的一半,也会迅速增加血容量,导致血压短时间上升15~20毫米汞柱。对普通人来说没什么,但对刚经历颈动脉剥脱术、血管内膜极薄的患者,这种瞬时升压足以让血流剪切力剧变,诱发内膜撕裂或微血栓脱落。”
刘教授顿了顿,语气更沉:“更糟糕的是,赵金习惯喝的淡盐水并非严格控制比例,而是凭感觉——一小撮盐,这个小撮每天浓淡不一。轻则刺激血管收缩,重则引发体液潴留、血压波动。再加上他喝得快,一杯水三四口就下去,短时间大量液体进入循环系统,使血流黏度骤降、速度加快,血管内壁受冲击反复撕扯。你们再看他术后一年半的彩超报告——右侧颈动脉管壁轻度增厚,就是这种冲刷应激的结果。”
![]()
他合上病例,语气缓缓道:“很多患者以为盐是清肠利尿的好东西,殊不知对脑血管病人而言,它比酒还危险。晨起空腹喝淡盐水,对血压不稳、血管损伤者,无异于在动脉里点燃一根慢火的导线。”
他停顿片刻,目光转向年轻医生们:“真正对血管有益的,是常温白水。起床后先漱口,再缓慢小口饮200毫升常温水,让循环逐步启动,而不是让血管在睡眠后的第一分钟就被盐刺激。赵金的清肠本意没错,却让血管在每天清晨都遭到一次‘热启动’。这,就是看似健康的第一处致命细节。”
第二:饭后立即散步
刘教授接着说道:“第二个细节更典型——饭后散步。赵金出院后养成固定习惯,三餐准点吃,吃完不休息,立刻在门口巷子里散步二十分钟。夏天太阳毒,也要走;冬天冷风大,也要坚持。他妻子还夸他比医生还守规矩。”
“可偏偏就是这份勤快,把他推向了危险。”
刘教授指着投影上的图像解释:“饭后血流要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胃肠帮助消化,脑部短暂性灌注下降。而对于动过颈动脉手术的患者来说,任何一次脑供血波动,都是险情。饭后立即起身活动,尤其是在寒冷天气下,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赵金术后的血管内膜虽然恢复,但仍脆弱,稍一波动就可能让残余斑块松动。那天他倒地的时刻——正是吃过午饭十几分钟后准备起身散步时。”
他叹了口气,语气愈发低沉:“外表看是健康习惯,实则是血管地震。你看他复查报告里的血压数据,上午值偏高,下午餐后反而下降,这是典型的血流再分配后脑供血不稳表现。这样的波动持续几个月,最终在寒风中走动的瞬间爆发。”
刘教授沉声总结:“术后患者最怕的,不是放纵,而是过度勤快。对赵金来说,饭后散步不是错,但要等半小时后、血压平稳再慢步。而且冬天一定要注意颈部保暖,血管受凉收缩是脑梗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
会场沉默。刘教授轻轻合上病例本,语气低沉:“赵金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放任,而是错误的坚持。人们总以为养生就是‘越自律越好’,可血管修复期最怕的,恰恰是这种‘一丝不苟’的错位努力。淡盐水加饭后散步——一个升压,一个低灌,两头夹击,血管还能不出事吗?”
他深吸一口气,环视全场:“颈动脉手术后要记住两件事——一,起床后常温白水,缓慢饮;二,饭后静坐半小时再行走。不要拿养生的名义,做血管承受不了的事。”
窗外风从医院长廊掠过,光线冷淡。那份病例上,赵金的名字依旧清晰,却像一行沉默的警示:真正要命的,不是坏习惯,而是那些以为在保命的好习惯。
资料来源:
[1]张红瑞,袁冬冬.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复发的因素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25,26(10):1551-1554.DOI:10.16440/J.CNKI.1674-8166.2025.10.30.
[2]曾星星,王涛,朱力,等. CEA和CAS在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巴楚医学,2025,8(03):95-100.
[3]庞帮华,张艳杰,边蒙蒙. 预见性风险管理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5,31(05):92-95.DOI:10.16193/j.cnki.hnwk.2025.05.019.
(《53岁大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21个月后突发脑梗走了,医生:忽略2个复查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