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情遇上房产,谁该让步?
上海的一对老夫妻把儿子儿媳告上法庭,要求他们搬出住了多年的老房子。这本该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为何最终对簿公堂?
![]()
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小顾和小王恋爱半年后准备结婚,婚房成了难题。小顾父母在彭浦有套40平米的老房子,虽小但地段不错。老两口不愿卖掉,提议让小夫妻婚后住进去。小王起初犹豫,毕竟自己有房,但公婆再三承诺:“这房子以后就是你们的,安心住。” 正是这句话,让她放下顾虑,点头嫁了。
婚后,小夫妻挤在老房子里,日子虽紧巴却也温馨。2018年,他们卖掉小王的婚前房产,加上积蓄,在静安区买了套60平米的商品房。2020年,又申请到一套郊区经适房,首付30万,公婆二话不说掏空积蓄,甚至借钱帮忙。老两口说:“钱不用还,房子是给你们的。” 那时,他们住在女儿家,想着儿子儿媳能安稳过日子。
![]()
可时间一长,矛盾渐渐浮出水面。老两口在女儿家住不惯,想搬回老房子。而此时的小夫妻,女儿刚出生,早产住进ICU,44天花掉15万医疗费。最需要帮助时,公婆却提出要收回房子。小王崩溃了:“孩子病成这样,你们不帮忙,反而要赶我们走?” 公婆也委屈:“我们年纪大了,想回自己家,错了吗?”
2024年,老两口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法官没有急着判决,而是反复调解。最终,小夫妻同意搬去郊区经适房,公婆也承诺周末可以回来团聚。三个月后,一家人重新找回平衡——老人住回老房,小夫妻适应了新家,孩子有了自己的房间,周末还能和爷爷奶奶团聚。
![]()
这场官司没有赢家,但至少让双方明白:亲情不是理所当然的付出,也不是无条件的索取。房子再重要,也抵不过一家人互相体谅的心。如果当初多些沟通,少些理所当然,或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可当情与理碰撞时,我们是否也该学会用智慧去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