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社交软件的红点、短视频的自动续播、电商平台的精准推荐,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这些无需付费即可使用的APP,看似是提升效率、丰富生活的免费福利,背后能支撑起一个个市值千亿的互联网巨头。
相信不少网友非常疑惑,不向用户收取费用,那么这些平台的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当大家随手发布内容、点击链接、参与互动时,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是否在无形中创造了价值?
这场免费使用的背后,藏着当代数字哪些社会隐蔽利益交换呢?小卞今天的这篇文章将会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叙述。
![]()
![]()
用劳动置换服务的隐形契约
在互联网行业,免费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是一种重塑供需关系的交换逻辑。
用户无需支付金钱,却以另一种形式完成了付费,投入时间参与平台活动,贡献数据与内容,最终形成平台赖以生存的核心资源。
这种交换模式的雏形,可追溯到互联网发展初期。
那时,门户网站通过免费提供新闻、邮箱服务吸引用户,再将流量转化为广告收入,形成流量-广告的基本盈利闭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种模式被推向极致,平台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流量收割,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转化为可变现的劳动成果。
复旦大学姚建华教授在《数字劳动》中指出,数字劳动的核心特征是去中心化与隐蔽性。
传统劳动有明确的雇主、工作场所和劳动报酬,数字劳动则打破了这些边界。
没有劳动合同,没有上下班时间,甚至没有明确的劳动内容,却能让数亿用户在休闲社交的名义下,持续为平台创造价值。
![]()
平台与用户之间,形成了一份默认的隐形契约,你提供内容、数据和注意力,平台则提供免费的服务与社交场景。
这份契约的不平等之处在于,用户从未清晰知晓自己劳动的价值,也无法参与价值分配。
当平台靠着这些免费劳动实现千亿市值时,作为价值创造者的用户,却只能获得免费使用这一单一回报。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交换正在被不断合理化。
平台通过优化产品体验,让用户逐渐默认用时间换服务的逻辑。
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发朋友圈是为了社交,逛电商是为了购物,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让数字劳动成为当代最隐蔽的劳动形态。
![]()
![]()
数字劳动的三重形态
用户的每一次操作,都在为平台贡献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些劳动并非零散无序,而是形成了三类核心形态,共同支撑起平台的盈利体系。
第一类是内容生产劳动。
朋友圈的生活感悟、小红书的探店笔记、抖音的vlog、知乎的问答,这些由用户自发创作的内容,被称为用户生成内容,是平台内容生态的核心支柱。
在传统媒体时代,类似的内容需要专业记者、编辑、摄影师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完成,媒体机构还需支付相应薪酬。
在数字时代,数亿用户用爱发电,免费生产出海量内容,不仅省去了平台的内容生产成本,还能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内容被平台用于吸引流量、投放广告,甚至直接进行商业合作,但绝大多数用户从未获得任何报酬,仅能收获少量点赞与关注。
第二类是数据采集劳动。如果说内容是平台的血肉,数据就是平台的灵魂。
用户的每一次搜索、点击、停留、收藏,甚至滑动屏幕的速度、观看视频的时长、购买商品的偏好,都会被平台的算法精准捕捉。
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经过整合分析后,会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你的年龄、性别、职业、消费能力、兴趣爱好,甚至价值观与行为习惯,都能被清晰勾勒。
这些用户画像被称为数字石油,是平台精准营销的核心资源。
商家通过购买这些画像,能够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大幅提升转化率。
平台则靠着售卖流量与数据服务,获得巨额收入,作为数据源头的用户,却从未知晓自己的数据被如何使用,也未曾获得任何补偿。
![]()
第三类是社交维护劳动。
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网络效应,用户越多平台的价值越高,吸引的新用户也越多。
想要维持网络效应的关键,正是用户的社交互动。
你的每一次点赞、评论、转发、关注,都是在强化平台的社交关系链。
当你为朋友的动态点赞时,提升了该内容的曝光度,也增强了朋友对平台的粘性。
当你加入某个兴趣社群并积极互动时,也在为平台留住更多用户。
这种社交维护劳动看似是用户的自发行为,实则是在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添砖加瓦。
平台通过优化互动机制,让用户在无意识中完成社交维护,这种劳动的价值,最终转化为平台的市值增长。
这三类劳动相互交织,构成了数字平台的盈利基础。
用户在休闲社交的名义下,完成了内容生产、数据采集与社交维护的全链条劳动,却始终处于免费劳动者的位置,从未参与到价值分配中。
![]()
没有人强迫用户刷手机、发内容、做互动,但为何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投入大量时间?
核心在于平台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驯化机制,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让用户从被动使用变为主动劳动。
最核心的驯化手段是上瘾模型。
平台雇佣大量心理学家与工程师,设计出能够持续刺激用户的产品机制。
其中最经典的是多变性奖赏,朋友圈的随机点赞、短视频的算法推荐、电商平台的限时优惠,都遵循着与老虎机相似的逻辑,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操作会获得什么回报,这种不确定性会持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你忍不住反复操作。
就像刷短视频时,明明已经看了一小时,却依然停不下来,总觉得下一个视频会更有趣。
这种上瘾机制,让用户的休闲时间转化为持续的劳动时间。
还有就是损失规避心理的运用。
平台通过设置连续打卡、等级晋升、积分积累等机制,让用户产生害怕失去的心理。
比如学习APP的连续打卡活动,当你坚持了100天后,哪怕当天再忙再累,也会忍不住打开APP完成打卡,只为保住来之不易的连续记录。
社交平台的等级体系、游戏装备,也让用户在投入时间后,舍不得轻易放弃。
这种损失规避心理,让用户从自愿使用变为被迫绑定,进而持续为平台贡献劳动。
![]()
再或者是沉没成本的绑定。
当你在朋友圈发布了数百条动态、在小红书积累了数千粉丝、在电商平台留下了大量购物记录后,这些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就成了沉没成本。
用户会因为舍不得这些积累,不愿意转向其他平台,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交关系与账号价值,你还会持续投入时间发布内容、参与互动。
平台正是利用这种沉没成本心理,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自己的生态中,让用户成为长期稳定的免费劳动者。
这些驯化机制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们并非通过强制手段,是通过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比如渴望认同、害怕失去、追求成就感,让用户主动投入劳动。
平台将劳动包装成社交需求自我提升休闲娱乐,让用户在无意识中,成为平台盈利体系的一部分。
![]()
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不对等的价值分配体系。
有学者将其称为数字封建主义:平台如同掌握着数字土地的领主,用户则是耕种土地的佃农。
用户在平台的土地上付出劳动,创造价值,而平台则凭借对土地的垄断,收割绝大部分价值。
这种不对等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与规则垄断。
平台在用户注册时,会提供冗长复杂的用户协议,其中往往暗藏用户上传的内容可被平台永久免费使用平台有权收集并使用用户数据等条款。
绝大多数用户不会仔细阅读这些协议,只会直接点击同意,这一点击,就意味着用户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数据所有权,无偿转让给了平台。
平台凭借对规则的制定权,将用户的劳动价值私有化。
用户生产的内容,平台可以随意用于广告投放、商业合作。
用户的个人数据,平台可以打包出售给商家,获取巨额利润;用户维护的社交关系,也成为平台垄断市场的核心资源。
作为价值创造者的用户,却只能获得免费使用服务这一微薄回报,甚至还要面对广告骚扰、数据泄露等风险。
更讽刺的是,用户创造的价值越多,平台的垄断能力就越强,用户的议价能力则越弱。
当你在某个社交平台积累了大量好友与内容后,即便对平台的规则不满,也很难轻易转向其他平台。
因为你无法带走自己积累的社交关系与内容,这就导致平台可以肆无忌惮地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而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这种不对等的价值分配体系,正在加剧数字时代的贫富差距。
互联网巨头凭借对数字劳动的收割,市值不断攀升,数亿用户的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
这种差距体现在经济层面上,也体现在权利层面,平台掌握着用户的数字命运,用户却缺乏有效的维权渠道与议价能力。
![]()
![]()
结语
免费APP的背后,不是慈善,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价值交换。
大家的时间、数据、内容与互动,都是这场交换中最核心的筹码。
平台靠着这些免费劳动,实现了千亿市值的增长,大家在无意识中成为了这场盈利游戏中的免费劳动者。
这场不对等的交换,并非无法改变。
当大家开始建立数字劳动意识,学会理性使用平台,推动监管完善,探索新的价值分配模式时,就能逐渐夺回属于自己的数字主权。
大家不必拒绝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不能成为被技术驯化的数字佃农。
小卞觉得,数字时代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与共享,不是垄断与剥削。
当每一位用户的劳动价值都能得到尊重与回报时,数字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人时间与数据,本就价值千金,只有真正看重它们时,这个世界才会尊重你的价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