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妈把大学同窗群退了。
![]()
理由是“每天凌晨有人发早安图,我不回吧好像没礼貌,回了吧又耽误跳广场舞。
![]()
”一句话,中年女性的社交尴尬全写进这条退群宣言里了。
群里、亲戚、老同事、牌搭子、一起买菜的邻居……人到四十往后,微信通讯录只增不减,但“有效人脉”越来越像一只漏水的壶,装得再多,最后能解渴的只有那几口。
到底该怎么筛?
先说新招。
我妈在群里消失,转头去抖音评论区打卡,跟陌生阿姨组了“早起拉筋战队”。
每天7点连播30分钟,互相监工,一年下来腰没再闪。
健康议题第一次取代了“谁闺女考了几分”这种老话题,成了新关系入场券。
再算旧账。
以前邻里互助就是借个梯子搬个米,现在“共生”直接写进合同:A家出国旅游,B家帮她遛狗,每月狗粮AA。
经济独立带来的底气让她们敢把人情量化——能用钱解决的,绝对不让情绪过夜。
可边界也不是一拉就灵。
我小姨去年做了个小手术,朋友圈没发,只告诉了三个人。
那三个人每天轮流给她送汤,她原话:“以前怕没人理,现在怕人太热情,喝不完还不好意思拒绝。
![]()
”于是出院第一件事,给三人分别送了张足疗卡,算封口费,也算结账。
真正决定她们“敢不敢疏远谁”的,其实在家。
观察了身边十几个案例,发现一个怪现象:但凡女儿、儿子定期打电话的妈妈,外头社交就格外“松”。
被子女接住情绪,她们就不急着往外人身上蹭温度,对“表面关心”容忍度直线下降。
退休前后是最后一道筛。
人事部的朋友给过数据:女人离岗后24个月内,平均删掉七成点头之交。
留下来的,要么一起上过夜班,要么一起报过旅行团,总之得“有故事”。
我妈也这么干:把打麻将十年但一输就脸黑的牌搭子拉黑,留下了疫情封楼时给她送过两根胡萝卜的那两位。
最后她们仨在小区空地种了一块西红柿地,秋天收了,一起给保安大哥留了一筐。
那筐西红柿,比任何“姐妹情深”的截图都实在。
有人问,这不就是越老越精?
其实她们只是终于学会了把日历变薄。
人情这碗汤,从前谁递都得喝,现在只喝想喝的,剩下的让它自然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