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咽气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都闷得发慌,黏糊糊的,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兵戎相见,他的十个儿子,活下来的七个,就那么干看着,眼睁睁看着大哥朱瞻基从南京一路奔丧北上,花了差不多二十天赶到良乡,路上风言风语说他二叔朱高煦要半路截杀,可他还是抢先进了城,稳稳当当接过了那个传国玉玺,这一幕安静得有点吓人,让后来翻书的人都替他捏把汗,权力的交接,最要命的浪头,都藏在死水底下。
![]()
朱棣活着的时候,那点偏心都写在脸上了,二儿子朱高煦,能打,像他,跟着他爹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可太子朱高炽呢,胖,腿还有点瘸,上马都得几个人架着,但老皇帝到死都没换太子,压舱石就是朱瞻基这个孙子,皇太孙少年时候,能在校场上射中五十步开外的靶心,也能在文华殿里跟大学士掰扯《春秋》,这种能文能武的接班人,让朱棣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起兵的影子,那句“好圣孙”,等于给朱高炽的太子位上了双保险,换掉儿子,就等于拆了自己亲手搭的未来。
![]()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在了北征的路上,跟着的杨荣、金幼孜拿个锡棺材把龙体一封,消息捂得死死的,派人快马加鞭往南报信,这时候北京城里,朱高炽剩下的几个儿子,大的朱瞻埈也就十五六岁,连个亲王都没正式封,哪来的班底,剩下那几个弟弟,不是还在梳小辫就是还在襁褓里,更别提有什么势力了,洪熙元年朱高炽突然没了,朱瞻基从南京往北赶,二十天后才赶到良乡,进城那天,他穿着一身粗布孝服,先跑到灵前磕头,转过身就接受百官朝贺,节奏快到让他的弟弟们连害怕都来不及,更别说动什么歪心思。
![]()
有人说这都是制度的功劳,明朝的藩王,十岁封爵,十六岁就得去封地,一群还没成年的皇子,手里没兵,兜里没钱,想造反,你得先问问自己府里的管家答不答应,更深层的恐惧,来自朱棣留下的“祖训”,王爷们不能随便离开封地,不能跟京城的官来往,甚至不能约好了一起进京,朱高炽死的时候,老七朱瞻垍十四岁,老九朱瞻埏才五岁,让他们去争皇位,还不如让他们先把《皇明祖训》里那句“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背熟了更现实。
![]()
当然,总有不甘心的,朱高煦在山东那个地方看了好多年,终于在宣德元年起兵了,他大概以为侄子会派个大将军来,没想到朱瞻基自己带着京营五万人,把个乐安城围得跟铁桶一样,《明宣宗实录》里就记了一句“亲率京营围城”,没写城外架了多少火炮,但“城内人心乱”这个结果很说明问题,当天晚上,朱高煦就自己出城投降了,朱瞻基没在大家面前杀他,而是把他押回北京,废成老百姓,关在“逍遥城”,后来用一个大铜缸给活活烤死了,史书上没写“诸王观刑”,但从那以后,他那些弟弟们,估计做梦都记得要低着头。
![]()
对剩下的七个弟弟,朱瞻基也不是一味地关着,宣德元年他亲自去打朱高煦,以太皇太后张氏为尊,把朝政留给杨士奇、杨荣这些内阁大臣管着,实录里可没说让郑王、襄王一起留守监国,但仗打赢回来,那“富贵囚徒”的剧本还是得接着演。
![]()
朱瞻墡最后去了襄阳就藩,每年一万石的俸禄,田庄也给足了,朱瞻墉封了个越王,却一辈子住在京城,史书上从没见过他拿到什么盐引之类的实权,最小的朱瞻埏倒是能预支俸禄,可明朝宗室都是按年发钱,说他按月领钱去买蟋蟀还得记账,那都是后人编的故事。
![]()
明朝的藩王本来就“不临民、不治事”,这些看着光鲜的赏赐,背后都是一道道精密的制度围栏,襄阳是华中要地,让朱瞻墡去那儿是正常的宗室安排,没什么史料说朝廷特意用“水网”来监视他,于是,这帮龙子龙孙每天能干的事,就是在王府里斗斗鸡、写写诗、炼炼丹,偶尔上个奏折问候一下皇帝哥哥,还得感恩戴德,说“天恩浩荡”。
至于宣德三年的宣府大阅兵,实录里只写了“上巡边驻跸宣府,阅武于猫儿庄”,根本没有召集弟弟们随行、在品字墩台上训话、当众射箭吓唬人这些情节,那句“外可御敌,内可制王”的霸气宣言,还有那百步穿杨的英姿,只能是后来的作者替朱瞻基补上的台词,目的就是告诉看书的人,那副锁链早就打好了,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而已。
![]()
参考文献[1] 《明宣宗实录》卷1-23,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2]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