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
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逝世,民间哀思如潮,体制内媒体却保持沉默,这道无形的界线,勾勒出中国教育改革者复杂的历史身影。
2025年11月11日上午,武昌殡仪馆前,人们静静站立,低头耳语。他们中多数须发银白,也有特地赶来的年轻大学生。8点半,当入厅致哀的时刻来临,蓝天上一波一波的大雁集群飞过。
同一时刻,互联网上,对这位武汉大学老校长的纪念已持续数日。而在传统媒体领域,尤其是体制内媒体,却呈现出意味深长的沉默。
刘道玉,这位被誉为“武大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家,于11月7日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在1980年代主政武大期间,率先推行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等改革举措,开中国高教改革风气之先。
01 民间纪念与官方沉默
刘道玉辞世次日,武汉大学在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西一楼搭建了灵堂。开放不久,遗像前已铺满菊花。
这些花,寄托着武大校友与师生的哀思。然而,与民间自发悼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制内媒体的集体失声。
就连《人民日报》这样有武大杰出校友担任社长的媒体,也未见只言片语。这一细节被观察者注意到,与武大官网讣告中明确“刘道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的表述,形成了微妙对照。
吊唁厅前的小广场上,人们低头耳语。仪式感与沉默感,共同构成了这个初冬早晨的特殊氛围。
财新网发表的纪念文章标题直接点出:“他的远行,应是国殇”。作者丁东在文中写道:“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中国大学的最后一抹理想之光,或许就此熄灭。”
02 改革者的峥嵘岁月
刘道玉与武大的缘分,始于1953年。那一年,他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怀揣着“诺贝尔化学奖”的梦想。
命运却让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之一。
1981年,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颇具意味的是,论职称,当时的他还只是个讲师。
在回忆录中,刘道玉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对于这次任命,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事前组织部门既没有征询过我意见,在见报之前,也无人给我吹风。”
当时的武大,经历动荡岁月后,在全国重点大学排名中一路走低。有人当着他的面说,武汉大学山清水秀,校园环境冠绝全国,但科研不行。
这些话刺激了刘道玉。他到武大老师们家里跑了一个月,征集到了260多条办学的问题和建议,将它们归类、总结,形成了武大办学必须处理的“十个关系”。
改革随之启动。在他的主持下,武大恢复法律系,起用韩德培;建立法语系,挖来了北大的叶汝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克鲁;振兴物理系,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的田德诚、暨大的黄念宁。
刘道玉不仅大胆起用曾被打倒的大师,也破格留用了一批没上过大学、后来以同等学力考上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包括后来名声大噪的易中天、邓晓芒等。
03 战士的受伤与转身
1988年,在刘道玉引领的武大改革如火如荼时,他突然被免职了。
官方说法是正常换届,但外界普遍认为,改革步子迈得太大和说话太直,是刘道玉被免的主要原因。
对于自己的“个性太强”,刘道玉自幼就有不同理解。初中时,老师曾指出他“个性太强、很自负、爱表现”。
希望老师进一步解释的刘道玉得到的回应是:“你想不通就继续想吧”。
最终,他决定“不能为了加入青年团而承认自己不认为是缺点的东西,也不应当违心地改变自我”。
这种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性格,或许正是他后来成为教育改革家的基础,也可能是他在官场上处境艰难的原因。
易中天在为刘道玉的回忆录写的序言中,把他称为“战士”,“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战士。有理想,有担当,也有失策,有失误。”他写道,“战士是会赢得尊重的,哪怕是受伤的战士。”
刘道玉卸任后,“他曾经门庭若市的家后来没人去了。他看到世态炎凉,但很淡然。”在武大读硕士,后来在复旦大学任教的陈家宽接受采访时说。
刘道玉就此实现了一次转身。在武大当校长时,他是教育改革的“拓荒牛”,如今他自称变为了“杜鹃鸟”。
1994年,刘道玉创办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他还像杜甫诗里写的那样“终日子规啼”,接连发文鼓与呼,抨击教育的保守,期盼重回教育改革的春天。
04 沉默背后的复杂现实
刘道玉与体制内媒体的沉默关系,其实早有端倪。
2009年,刘道玉就曾公开痛批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他当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北大进行改革,初衷无可厚非,但推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不可取,这是在出昏招。”
他分析说,这一制度隐藏着多种不公平:“全国这么多中学,仅给39所学校校长推荐权,这对其他学校公平吗?这么多高中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对其他地方也不公平。”
这种敢言直言的风格,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自然难以获得体制内媒体的广泛报道。
2010年,刘道玉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如果说之前我还有愚忠的、作为工具的一面的话,之后我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他将大学校长视为一种职业而非官职,甚至拒绝了去教育部当“京官”的机会。
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涌现出一批力倡改革的校长,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华中师范大学的章开沅、北京大学的丁石孙、深圳大学的罗征启、中国政法大学的江平。
他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高校改革的壮阔图景。而刘道玉,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05 精神符号与未来期待
刘道玉成为传奇,奇就奇在他始终与学生一个立场,赞成学生自治、实践唯才是举。
他在书中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名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成才为出发点。”
2005年前后,易中天回武大讲座,无意间谈到刘道玉。没想到,话音刚落,掌声一片。
他原以为这些年轻的学弟学妹已不知老校长,本还想做点说明。“他们怎么会对刘校长如此崇敬?”易中天心想。
“改革精神。”易中天很肯定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写道:“刘校长成为武汉大学抹不掉的记忆,中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并不因为他‘一贯正确’,更不因为他‘完美无瑕’,而仅仅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他,甚至只是这种精神的符号和象征。”
刘道玉曾指出,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价值观。他认为,目前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三重三轻”:重教育工具价值,轻教育本体价值;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轻教育的育人功能;重教育的功利性,轻教育的非功利性。
在他看来,创新教育价值观刻不容缓。
2025年11月11日的武昌殡仪馆外,大雁南飞。一位武大校友说,刘校长去世后,朋友圈的悼念如潮,几乎都是自发行为,“他没有被忘记”。
易中天说得对:“刘校长成为武汉大学抹不掉的记忆,中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仅仅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面对不公时的独立思考,是面对困境时的勇于创新,是面对强权时的坚守不渝。
在刘道玉的著作《论爱的教育》中,他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也许,正是对学生、对教育、对国家的爱,支撑着这位九旬老人毕生的探索与坚持。
作者:马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