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最近在克里姆林宫搞了个大动作,给“海燕”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无人水下航行器的研发团队颁了国家奖章。
这事儿表面看是给科研人员发荣誉,实则是俄罗斯给全世界递了份“核力量成绩单”,信息量大到让人不得不琢磨。
现场视频被传到网上后,不少军事迷都看呆了。
获颁奖章的人覆盖了武器设计、动力系统、制导技术等好几个领域,这哪儿是单纯的表彰,分明是在宣告俄罗斯在新型核威慑武器研发上实现了全链条突破。
提到这些“大杀器”,每一款都有让人侧目的实力。
![]()
“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是绝对的焦点,普京明确说了今年要搞实战测试,明年就能正式服役。
这款导弹射程超1.8万公里,能装10枚以上分导式核弹头。
本来想单纯感叹它的射程远,后来发现它的突防能力才是关键,现有反导系统基本拦不住。
要知道这玩意儿从2009年就开始研发了,就是冲着破解美国反导系统去的,新型火箭发动机让它的突防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已经部署的“先锋”战略导弹系统也不简单,2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滑翔弹头能灵活变轨。
![]()
2019年它完成首次实战化试射后,现在已经在西伯利亚地区部署到位,欧洲和亚太的部分关键目标都在它的覆盖范围内。
“奥列什尼克”中程导弹系统已经开始批量生产,3000到5500公里的射程刚好填补了俄罗斯在中程导弹领域的空白,快速威慑能力一下子就有了。
还有“海燕”和“波塞冬”这对“组合拳”,前者号称有无限射程,能低空突防绕开防御体系;后者潜深超1000米还能装核弹头,不管是航母战斗群还是沿海城市都能打击。
这俩装备被称为反制北约的秘密武器,真不是浪得虚名。
![]()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都配上了现代化反弹道导弹系统,攻防一体的战略威慑体系算是成型了。
一边高调展示核力量,一边普京反复强调“不构成威胁”。
如此看来,这句话背后的战略逻辑其实很清晰。
当前俄乌冲突还在持续,西方对俄罗斯的军事动向异常敏感,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误判。
![]()
俄罗斯主动说核力量发展是公开的计划,就是想通过透明化的表态降低核冲突的风险。
毕竟联合国一直呼吁核大国保持克制,俄罗斯这波操作也算是呼应了国际社会对核安全的关切。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西方施压的直接回应。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就没断过,总金额都超千亿美元了。
同时北约还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加兵力部署,俄罗斯边境的安全压力越来越大。
![]()
很显然,俄罗斯展示核潜力就是为了划清安全红线,让西方不敢再进一步介入冲突。
军事专家也说了,俄罗斯发展核力量不是想主动攻击谁,核心还是靠强化威慑来保障自身利益。
其实回顾一下,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罗斯也有过类似的核力量展示,这次算是传统威慑战略的延续和升级。
在西方持续围堵的情况下,俄罗斯这么做也算是无奈之举,但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怕是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俄罗斯多款新型核武器已经进入实战化倒计时,“萨尔马特”明年服役后,其陆基核威慑能力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
这一变化让北约坐不住了,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近期表态要加强成员国集体防御,还计划增加东欧地区的军事演习频次。
波兰已经宣布提高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创下历史新高。
其他核大国也在密切关注局势,部分国家呼吁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分歧,也有国家担心核威慑竞赛会冲击全球核不扩散体系。
毫无疑问,俄罗斯的核力量发展给现有核军控条约和国际核安全监督机制出了道难题。
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全球核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
![]()
俄罗斯这次的操作挺复杂的。
既想通过透明化避免误判,又想靠硬实力震慑西方,核心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战略利益。
但这样的举动也让全球核博弈变得更加复杂,欧洲的安全困境进一步加剧。
未来国际社会还是得通过多边协商加强沟通,不然局势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核安全从来都不是单个国家的事,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