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俄乌战争打得过于缠绵了,持续了这么长时间还未结束,美国试图把博弈升级到核威慑层面,用于迫使俄罗斯在外交上让步,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美方突然变调,不再一味硬顶,开始通过外交渠道评估普京提出的核军控条约延长一年提议。
众所周知,乌克兰与俄罗斯在红军城方向的攻防已经出现明显差距,美国想要让乌克兰军队在俄军的多向包围和猛烈攻势中坚持下来,就只能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援助,同时在战略上加压核威慑,试图在谈判桌上弥补前线的被动。
![]()
最初特朗普不以为意,毕竟是要以全球第一大国的姿态示强,财大气又粗,还在10月30日宣布命令五角大楼重启核武器试验(虽然后来美国能源部长澄清“ 不包括核爆炸 ”),并且直接叫停了第二次美俄元首会晤,但架不住红军城的态势正在一边倒。
一方面,乌克兰军队在红军城的突围尝试密集而惨烈,远远超出了外界此前的乐观判断,另一方面美国媒体与智库开始承认该地可能失守并强调其象征意义,连一向偏向乌克兰的舆论也不得不承认败局正在形成。
美国媒体披露,俄军突击分队已经渗透进城,展开“逐屋战斗”,用于一点一点压缩乌军的生存空间和机动通道,红军城的围困正在从外圈向内核推进。
![]()
就算乌军早前被迫转移了红军城的补给枢纽功能,按理说不至于如此被动,唯一的解释就是俄军的包围网与渗透行动已经切断了多条补给与撤退路线,令乌军在城区内举步维艰。
这个态势让美国内部焦虑不已,从来都只有美国靠核威慑和外交强压逼停对手,没想到现在却被战场现实倒逼调整,客观承认,这次美国在核领域也不得不收起姿态,给军控谈判留出回旋空间。
就用红军城一天之内的战况举例,据俄方9日战报,被困的乌军先后从北向发起8次突围尝试,又从西北方向发动7次进攻,合计15次突围行动全部被俄军挫败,这样的数字本身就说明前线主动权的归属。
![]()
每一次高风险的核博弈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用狠招就要承担后果,但美国想靠升级核威慑来扭转战场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前线的推进与得失并不会因核姿态的强硬而立刻改写,战场现实并不买账 。
前线推进需要的是兵力与补给,而在红军城周边,俄军掌握了包围与渗透的主动权,在火力覆盖与地面控制上占据优势,乌军补给线被压缩,美援的节奏和强度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攻防的根本态势。
而在舆论层面,美国媒体虽强调红军城的补给枢纽功能已转移,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也称其对俄军的实际战术作用有限,各有侧重,国际观察仍更加看重其象征意义与对后续战线的牵引效应。
![]()
更重要的,是若红军城失守,俄军即可把注意力转向东北部的工业城市,那些城市是乌军在该地区防御的支柱,想要稳住乌军防线不仅代价高昂,还要在多个方向重新构筑防线,于是乌克兰在这一轴线上的守势变成了一个几乎无法逆转的难题。
现在美国政府开始担心了,如果继续在核博弈上硬碰硬,总有一天会在“ 核威慑没用、战场又输势 ”的双线被动中被对手卡脖,像此前试图以强压换让步那样适得其反。
可如果红军城的败势不及时扭转的话,将会影响到美国下阶段的对俄战略目标,所有对手都知道谈判筹码源自战场优势,或许会趁机在外交上逼迫美国让步,总之,过度押注强硬让白宫骑虎难下,美方的短板全被暴露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