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克斯河这一名称源自古代准噶尔蒙古语。“特克斯”意为“野山羊众多之地”,形象反映了古代流域内植被繁盛、野生动物聚集的自然生态。在清代史籍中,这条河曾被记为“特克斯色钦”,“色钦”在满语中即“河源”之意,凸显其作为伊犁河正源的重要地位。哈萨克族牧民则世代称其为“科克苏”,意为“蓝色的水”,生动描绘了河水因富含矿物质而呈现青蓝色的视觉特征。特克斯河发源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汗腾格里峰北坡,河流总体自西向东流淌,穿越昭苏盆地和特克斯河谷,最终与巩乃斯河交汇向西最终与喀什河汇合形成伊犁河。
![]()
特克斯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全长约430km,在我国境内流长258公里,流域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涵盖冰川、高山草甸、河谷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流域年降水量呈现垂直地带性差异:上游山区可达600-800毫米,中游河谷地区约300-400毫米,下游北缘减至250毫米左右。河流以冰川融水和降水混合补给为主,年均径流量约80亿立方米,
![]()
河流的水量季节变化极为显著。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15%左右,山区河段会出现冰凌现象。4-5月春汛期,中山带积雪融化形成首个涨水过程。真正的汛期始于6月,随着海拔3000米以上冰川强烈消融,7-8月径流量达到峰值,占全年40%以上,此时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9-10月为平水期,水流逐渐恢复清澈。这种典型的天山冰川补给型水文节律,深刻影响着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循环。河面宽度随季节变化显著,丰水期主河道宽达200-400米,枯水期缩至100-150米。
![]()
重要支流构成羽状水系:
库克苏河(最大支流)、苏木拜河
阿克牙孜河、哈桑河、山溪性支流:夏塔河、琼库什台河等!
流域内主要城镇包括:
特克斯县:以世界最大八卦布局闻名,现存八卦城街道格局
昭苏县:天马文化故乡,保留草原石人、乌孙古墓等遗址
巩留县:河谷农业区,哈萨克族传统冬牧场
![]()
河道形态展现着鲜明的地貌演化痕迹。上游昭苏盆地段河道宽浅,发育着典型的辫状水系,宽达500-800米的河床上分布着众多沙洲。中游穿越科克苏峡谷时,河道骤然收窄至80-120米,两岸峭壁林立,形成长达30公里的峡谷险滩。下游进入巩留平原后,河道再度展宽为200-300米,岸边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与芨芨草滩。特别在特克斯县城附近,河流自然弯曲成完美的“S”形,这正是八卦城选址的重要风水依据。
流域内埋藏着丰厚的历史层积。公元前2世纪,这里是乌孙国夏都赤谷城所在地,《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户十二万,胜兵十八万”正是描述此地的繁荣。唐代在此设置龟林都督府,2015年考古发现的唐代古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莲花纹瓦当。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东归后被安置于特克斯河流域,至今保留着独特的蒙古族民俗。
![]()
这片土地孕育着独特的文化景观。每年七月举办的天马文化旅游节上,哈萨克族牧民会展示“猎鹰捕狐”的传统技艺。特克斯县博物馆收藏着全球最完整的草原石人系列,其中唐代突厥石人雕像的腰带纹饰仍清晰可辨。在琼库什台牧业村,保存着用云杉原木垒建的哈萨克族传统冬窝子,这种不用钉铆的营造技艺已列入非遗名录。
![]()
对于旅行者而言,这里处处是奇观:
在喀拉峻草原,起伏的山体在花期时会形成宛若“人体曲线”的绝美景观,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在琼库什台,您可以住进哈萨克族牧民用原木垒建的“冬窝子”,体验古老的游牧文化。
在科克苏温泉,可以体验当地深信不疑的温泉疗养传统。
贯穿昭苏与特克斯的夏塔古道,曾是连接天山南北的险要孔道,如今是徒步爱好者追寻历史与自然风光的顶级路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