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76周年纪念日宣传片里,这个3秒镜头被军迷截成高清壁纸——攻击-11正式服役,全球首款整建制列装的隐身无人战机,中国空军把“穿透性制空”从PPT直接拉到实战值班表。
珠海航展闭馆前最后一场专业日,攻击-11的等比模型旁围着一群穿便装的外军武官。他们举着手机绕机拍,重点锁定机腹弹舱:四枚250公斤级小直径炸弹被涂成亮眼的橘色,弹翼折叠,像四把收拢的折刀。现场解说一句“内置舱可兼容反舰、反辐射、巡飞三类弹药”,声音不大,却在推特上被转译成英文、法文、阿拉伯文——外媒把这条消息和巴以战场无人机蜂群对比,标题直给:“中国把无人轰炸机的出厂设置调成‘量产’。”
![]()
飞翼、无尾、锯齿舱门,这三组技术词汇听起来拗口,翻译成战场语言就是“看不见、追不上、打不准”。攻击-11的雷达反射面积公开数据没有,但2019年阅兵解说词里一句“小于一只海鸥”被军迷记了六年。今年空军节,央视画面给出新线索:机头下方多了一只“玻璃眼珠”——EOTS光电瞄准系统,与歼-20同款的第三代凝视阵列,能在60公里外把一辆坦克的炮口编号读给后方飞行员。换句话说,它不只是“投弹工”,还是“侦察兵”加“激光指针”,替有人机趟雷、标靶、补刀。
![]()
“穿透性制空”是美军2016年提出的高端概念,核心逻辑是用隐身平台踹门,让非隐身机群跟进洗地。六年过去,美军X-47B项目封存,MQ-25变身加油机,舰载隐身攻击机仍停在纸面。中国空军把攻击-11直接编入作战旅,等于把概念做成“现货”。东部战区空军发布的训练剪影里,歼-20双座型后座飞行员低头看平板,画面切给攻击-11实时回传的红外图像:一座海岛雷达站被红框锁定,3秒后画面抖动,目标消失。这条10秒短视频没有解说,却在抖音拿下280万赞,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一句话:“有人机指挥无人机,原来不是游戏。”
![]()
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会发现攻击-11只是“无人空战拼图”的第一块。同一条宣传片里,一款被码成“攻击-21”的飞翼无人机露出机背进气道,体积比攻击-11大一圈,机翼外段可折叠。军事博主用CAD测距,弹舱长度6米,足够塞进鹰击-83K级别反舰导弹。更关键的是画面里出现一艘076型两栖攻击舰甲板轮廓,电磁弹射轨道闪着蓝光。无人轰炸机+电磁弹射+两栖舰,这套组合把“穿透”半径从陆地推到远海,一条岛链不再是一道墙,而是一张可以撕开的网。
![]()
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压轴节目上演:三架攻击-11以楔形编队通场,声音不是常见的喷气嘶吼,而是类似电动螺丝刀的“嗡嗡”低鸣。地面观众有人喊“像大片里的外星飞船”,话音未落,编队突然解散,各自俯冲钻进山谷,航迹瞬间被大地吞没。现场解说只给了一句旁白:“低空突防,雷达零捕获。”一句话把军迷的肾上腺素拉到爆表——隐身不是形容词,是动词。
![]()
夜色再次降临,华北机场跑道灯重新亮起,攻击-11滑回机棚,地勤把一张“76”字样的贴纸贴在进气道旁,像给战马系上红绸。镜头拉远,停机坪上一排排无人机机翼相连,像黑色刀片插进大地。它们不再只是航展明星,而是值班表上的名字——周一攻击-11,周二攻击-21,周三歼-36六代机。空军节24小时,中国空军把“下一代空战”提前写进今晚的飞行计划,全球第一枪,已经打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