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政权兴起于东北,后入关夺取整个中国政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外来政权,其入关后统治全国达268年,是所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统治时间最长的。为什么满清能顺利控制全国如此长的时间?此后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垮台的呢?
![]()
首先满清政权的自我宣传是“立国甚正”,认为自己不是入侵或征服,而是入关时打着 “为崇祯帝报仇、剿灭李自成农民军” 的旗号,宣称明朝亡于农民起义而非清军,自己是 “平定内乱、拯救华夏” 的正义力量。入关后又强调,明朝已 “天命已尽”,清军是顺天应人、承接天命的 “正统”,而非外来征服者, 并大力发展儒教,以此安抚明朝遗民,符合儒家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的正统逻辑。
所以顺治皇帝在《登极诏》中写道:“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奉天眷、承明命,入统中原,底定四海。”“明祚衰微,闯贼肆逆,虐我生民,朕深痛之…… 用是整旅入关,代明雪耻。”
而在立国后的管理过程中,又结合八旗制度、特务统治和文字狱对汉地十八省进行了有效的管控和压制。
先说满清的基本制度:八旗制度。
![]()
八旗制度属于高度中央集权,具有军事化的高度组织性和资产公有的性质。
八旗的最高领导旗主(入关前称崮山额真、入关后称都统),在入关后只是荣誉性贵族称号,并没有个人的专属封地和旗内的军事、行政权力;而且本人必须在京城居住。
各个八旗军驻地是由皇帝分配供其使用但没有所有权,八旗内部属于农奴制,旗民并没有私有土地所有权只有世袭使用权,所有权统一归皇帝所有,旗人不得私自买卖、典当。而旗民即使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也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各旗 “屯田衙门”负责,理论上讲旗民的生产劳动所得除基本口粮外绝大部分需上缴朝廷,然后根据等级再由朝廷重新分配;且旗人需承担兵役,而马匹盔甲等装备自行准备。
清政府规定 “旗人以骑射为本,不得弃武从商、从事手工业”,所以旗人有钱也不能经商,只能是通过 “包衣” 或“代理人”代持商铺,土地租给汉人佃户耕种,从而规避禁令。
八旗制度等级森严,满八旗高于蒙古八旗、蒙古八旗高于汉八旗;汉八旗中,关外投降的汉人地位高于入关后投降的汉人,北方投降的汉人地位又高于南方投降的汉人。各自的政治待遇、兵饷标准、晋升优先级上存在明显层级差异;可以说是不但分三六九等,而且严格论资排辈。
八旗制度下,旗人没有迁徙自由,要短暂离开所在旗的驻地或“满城”,必须事先向各旗的“都统衙门”请假,获准得到“路引”后才能离开,违者将 “逃旗” 罪论处。旗民的结婚,须经各旗驻地的佐领批准,且有“旗民不婚” 的习俗禁忌(旗人内部通婚),不得和汉人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政府才正式颁布《裁停旗饷变通旗制谕》放松管制,至1902年慈禧懿旨明确允许满汉通婚。
可以说满清的八旗制度对内是严格限制社会流动和人身自由的制度。
在对外上,满清入关后八旗搞起了血淋淋的圈地运动,八旗各旗主在华北大肆圈占肥沃土地,将汉族地主屠杀干净,将土地上的汉族自耕农,强行变为旗下“包衣”,圈入“塔克索”农庄无偿劳动。该政策曾引发了华北农民的大逃亡,而清廷则出台“逃人(奴)令”,对逃亡汉民,以及“窝藏”逃民的汉人,一律杀无赦。
接下来清军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专门划定供八旗官兵及家眷居住的封闭性聚居区,称之为满城,汉人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其核心目的是依托八旗武力,以 “军事据点网络化”实现对全国关键区域的刚性控制,达成一旦地方发生叛乱,满城八旗可迅速出兵镇压,成为稳定地方的 “军事核心”。用《清会典》上的话说,就是 “以旗卫民,以兵控地”
例如北京作为都城,当时就是把内城的汉人全部迁出,由八旗分驻,而汉人只能居外城,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满城(东城和西城区为内城,宣武和崇文区算外城)。此外旗人享有司法特权,旗人犯罪由旗人的都统衙门审理,汉人犯罪才由地方官府审理,正是通过这种等级化布局,直观体现满族作为 “统治族群” 的特殊地位。
![]()
而八旗制度的衰落,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入侵的打击下,满清政权不得不放任汉族地主搞团练,随着汉族地主阶层掌握了军事力量的崛起,最终八旗军队被新军取代,这也是满清覆亡主要原因之一。
接下来是满清政权的特务统治。
一说特务统治,多数人想到的是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而觉得满清并没有特务机构。实际上这属于清朝在编制明史时特意的抹黑,实际上明朝主要统治方式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内阁文官统治,“东厂”和“锦衣卫”仅是辅助性手段;而特务统治,则是满清的主要统治方式!
![]()
满清在入关后的前期虽效仿明朝设立内阁,设殿阁大学士,但品级只有五品,虽有 “票拟” 权,但票拟内容需经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双重认可,且不得涉及军事、宗室等核心事务,对六部也不统属,变成了一个 “处理文书、传达诏令” 的纯办事机构,而非决策机构。
雍正七年开始撤销内阁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处代行内阁职权,而军机处的特性使其成为了皇帝一人之下的最高级别的特务机构。军机处所具有的典型特务机构性质有:
- 人员极少,军机大臣通常 3-5 人,最多时也不超过 11 人,由皇帝直接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亲信担任,无固定编制,也无下属官员。
- 绝密黑箱操作,办公地点在皇宫内廷(养心殿附近),严禁外人出入,文书传递用 “密折”形式,信息只向皇帝一人奏报,军机处之外的官僚体系无权过问;信息军机大臣需严格保密,泄露机密者立斩。
- 垂直性质,独立于整个官僚体系,只听命于皇帝一人。
- 监控性质,向中央和各地官僚集团选派和发展暗探,严密监视汉族官吏(当然也包括满人);汇集全国情报,包括告密官员的“密折”(封口并严禁皇帝之外的人拆看的密信),成为满清的秘密信息中心。
![]()
除军机处外,满清还拥有内务府、宗人府、都察院三个特务机构,其负责人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其中,宗人府的特务职能是监控皇室成员,内务府和都察院都以监控汉(满)官僚集团,及国内反满动态为要务。
都察院以监察官吏内部为主;内务府的特务功能则更为强大,它不仅掌管着满洲王公贵族、驻京官僚集团的侍卫,还在全国各地广布暗探——许多满人官吏和一些汉族官吏(以汉族旗人为主)具有内务府暗探的秘密身份,甚至其所在地方官僚的顶头上司,都不知道他们是监视自己的特务。
内务府的“粘杆处”(康熙时期设立的特务分支机构),更是秘密中的秘密,其组织不在清朝公开的官制名录中,而只存于大内密档,特别是在雍正和乾隆一朝,其核心特务职能:
- 情报监视:潜伏在京城各处,甚至渗透到其他皇子府邸、朝臣家中,监视言行举止,如是否结党、是否对皇帝有不满言论,并将情报直接密报给皇帝。
- 秘密执行:承接皇帝的秘密指令,如逮捕异己、审讯政敌(如对年羹尧、隆科多的党羽的秘密处置)、传递密旨等,手段往往隐秘残酷。
- 权力依附: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隶属于朝廷任何官僚机构,虽名义上归内务府管辖,实际不受内务府约束,其活动完全脱离正常司法体系,属于 “法外权力机构”。
满清的内务府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军机处特务系统的制衡,使权力牢牢掌控于皇帝一个人的手里。
![]()
内务府不仅监控着京城的权贵官僚体系,还监控着清帝国的汉族军队:内务府垂直掌控的旗兵,一直以监军的方式嵌入绿营、湘军、淮军等汉族清军当中。这些旗兵虽然人数少,但均负责掌管着汉军的武器、弹药、军需、粮草、马匹、船械,从而对汉军形成强效的监控和制约。所以当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造反,首先就是先杀光内务府的旗兵。
总之清帝凭借高度的中央集权和军机处、内务府、宗人府、都察院等系统,能够轻易而及时地掌握着内外的信息和动态。
而文字狱则是满清对民间宣传体系的强大管控。
虽然满清在宣传上一直强调自己是自己是 “为崇祯帝报仇”的名义入关,入关后是 “天命所归”。但实际上他们也知道他们是趁着内乱靠屠杀才建立的政权,所以对于清初历史的记载有相当高的敏感性,自入关来极力严查严禁各类明末的历史记载,无论是南明政权还是张煌言或郑成功,其经历或史事都属于官方严厉查禁的范围。
可以说满清通过文字狱以高压姿态打击 “华夷之辨”“反清复明” 等思潮,通过株连、屠杀让士大夫和民众不敢公开质疑满族统治的合法性,从思想层面切断了反清舆论的滋生土壤,避免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时让官僚、士大夫彻底沦为皇权的 “思想附庸”,减少了统治内部的思想内耗。
另一方面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满清朝通过文字狱的 “恐怖效应”,让占人口多数的汉人不敢挑战满族的统治地位,以 “思想恐惧” 维系了 “满主汉从” 的族群等级秩序,虽然这也造成了中华文明自清开始的科技文化全面停滞,但对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是切实有效的。
而当满清对文化和宣传的管控力度一旦下降,则成为了反清革命的重要思想动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清初文人王秀楚写的《扬州十日记》。
![]()
该书因直击清军屠城暴行,自问世后就被清政府列为禁书,在文字狱的高压下,国内几乎无人敢刊刻传播。不过有明朝遗民将这本书带到了东邻日本,使其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清末随着列强租界在中国的出现,清政府的控制力在租界日渐削弱,于是在汉口、上海的日租界内《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等书开始出版并得以流传。而出国的留学生也在海外图书馆中发现此书并相互传阅。
这些书在国内的出版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冲击巨大。梁启超在回忆录中提到“每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未尝不热血溢涌”,“《扬州十日记》尤令人发指崩裂”;当时的清军将官熊成基“读《扬州十日记》,乃至流泪不止,不觉湿被”;报界人士朱峙三“读《扬州十日记》,终夜未寝,泪流满面”;阎锡山在回忆年轻时于日本第一次看到《扬州十日记》的感受时,则说“怒发冲顶,遂许革命以驱驰,与满清不共戴天”。有一名叫程秋琴的妇女读完《扬州十日记》后怒不可遏,“将金环一对,金戒一只送以助革命”,并赠诗“扬州十日记伤心,嘉定屠城痛至今”。以至当年同盟会里,“孙文……以《扬州十日记》、《嘉定三屠》等明末书籍鼓动革命,所过无不愤恨,士人无不响应。”
鲁迅在他《病后杂谈之余》中讲到,“对于清朝的愤懑的从新发作,大约始于光绪中……到了光绪末年,翻印的不利于清朝的古书,可是陆续出现了……留学日本的学生们中的有些人,也在图书馆里搜寻明末清初的文献。”
总的来说,满清政府对汉地的管控,堪称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的集大成者:它以八旗为骨、军机为脑、内务为脉、文字狱为刃,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背景下,构建了一套军事高压、行政高效、思想钳制、族群分治的复合统治体系,这套体系得以让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边疆部族,控制两亿汉族长达两个半世纪,直到现在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