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自己看懂了中国和以色列的关系,觉得无非就是网上说的那些“报恩”或者“背叛”的烂俗剧本。
这么想,那就把这事儿看小了,也看偏了。
真实的故事,比这复杂得多,也带劲得多。
![]()
它开始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承诺,一个在全世界都装聋作哑时,从东方传来的人情回响。
这事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说起,那时候的欧洲,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火药和绝望的味道。
纳粹的魔爪掐住了犹太人的脖子,整个大陆的门一扇扇在他们面前关上。
![]()
就在这时,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上海。
那时候的上海,是个三不管的“孤岛”,乱是乱了点,但有个好处,不要签证。
于是,一船又一船的犹太人,把全部家当换成一张船票,漂洋过海来到这个陌生的东方城市。
![]()
在上海的虹口区,突然之间冒出来两万多名金发碧眼的“邻居”。
他们在这里挤在狭小的弄堂里,生活条件差得没话说,跟他们在欧洲的体面日子没法比。
但有一条,他们活下来了。
![]()
当欧洲的同胞在集中营里化为青烟时,他们在上海的街头,虽然穷困潦倒,却能闻到馄饨的香气,能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能保住性命。
这段日子,后来被很多犹太人称为“上海方舟”时期。
这其中,有个叫何凤山的人,必须得提。
![]()
他是当时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
眼瞅着纳粹磨刀霍霍,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跑断了腿也拿不到一张去别国的签证,等于就是等死。
何凤山顶着上司的责骂和纳粹的威胁,豁出去了。
![]()
他办公室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他就玩命地盖章,给犹太人签发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
他到底签了多少张,没人说得清,只知道是成千上万。
这些签证在当时,就是一张张能救命的纸。
![]()
因为这事,何凤山后来被以色列尊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这份恩情,以色列人记到了骨子里。
时间快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
一年后,1950年1月9日,在中东那片地方,刚建国不久的以色列,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新闻。
那时候世界分成两大阵营,跟捅了马蜂窝一样,大家都在忙着站队。
![]()
以色列这个举动,明摆着是想把上海那段香火情给续上。
可这声招呼,中国这边愣是过了42年才正式回应。
为啥?
![]()
因为国际关系这盘棋,不是光讲感情就能下的。
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跟广大的阿拉伯兄弟和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国。
而以色列呢,转身就成了美国在中东最铁的哥们儿。
![]()
两边老大不对付,底下的人自然也亲近不起来。
所以,那声来自中东的问候,就在冷战的寒风里飘了四十多年,一直没能落地。
直到1992年,世界格局大洗牌,苏联没了,冷战结束了,中以两国才终于把手握在了一起,正式建交。
![]()
建交之后,两国关系一下子就热乎起来了,尤其是在做生意上。
这俩国家简直是天作之合。
以色列地方小,啥资源都缺,就是人脑子好使,憋着一股劲儿搞高科技,硬是把自己搞成了“创新之国”。
![]()
他们在农业节水、生物制药、芯片技术这些领域,都是顶尖高手。
而那时候的中国,改革开放搞得热火朝天,号称“世界工厂”,啥都能造,就是缺核心技术,而且市场大得吓人。
一个有顶级的技术,一个有海量的市场和生产能力,这俩一拍即合,生意能不好吗?
![]()
建交那会儿,双边贸易额才五千万美元,少得可怜。
到了今天,这个数字翻了几百倍,变成了两百多亿美元。
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对中国北方那些缺水的地方来说,简直就是救命仙丹。
![]()
以前望天收的旱地,铺上他们那些细细的水管子,水直接滴到庄稼根上,一滴都不浪费,一下子就变成了高产田。
反过来,中国的钱和市场,也让以色列那些高科技公司乐开了花。
他们的技术再牛,在本国那点小市场也折腾不出大名堂,可一到中国,瞬间就能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
像华为、小米这些中国公司,也跑到以色列去开研发中心,直接把“取经”的办公室设在了人家家门口,就为了学那股子创新劲儿。
2014年,两国还正儿八经搞了个“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把这种“你出技术,我出市场”的合作模式给固定下来了。
最扎眼的一个项目,是201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拿下了以色列海法新港25年的经营权。
![]()
海法港是以色列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把这么关键的基础设施交给中国公司来管,说明那时候两国的经济关系好到了什么程度。
但这事儿也让美国那边坐不住了,他们总觉得中国的手伸得太长,不停地给以色列敲边鼓,让他们小心点,别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港口都交给中国。
这就让以色列很难受,一边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中国,一边是离不开的战略靠山美国,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在中间走钢丝。
![]()
生意场上再怎么热火朝天,一回到政治层面,气氛立马就冷下来了。
两国之间横着一个绕不开的坎儿——巴勒斯坦问题。
中国的立场几十年都没变过,就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决定的。
![]()
在联合国开会,中国代表发言,批评以色列在占领区盖犹太人定居点,支持“两国方案”,这都是常规操作。
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这个根本分歧就彻底摆在了桌面上。
冲突一起,中国马上呼吁停火,对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表示严重关切,但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直接点名谴责哈马斯。
![]()
中国外长王毅的话说得很直白,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已超越自卫范围”,是在搞“集体惩罚”。
这话传到以色列,以色列外交部公开说“深感失望”。
两国关系一下子就降到了冰点。
![]()
这种分歧,不是一天两天了,它是两国不同的历史记忆、国家利益和世界观决定的。
对中国来说,支持巴勒斯坦是反抗压迫的正义事业;对以色列来说,打击哈马斯是生死存亡的国家安全问题。
谁也说服不了谁。
![]()
这道鸿沟,让两国在经济上走得再近,政治上的互信也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
在华盛顿,关于中国影响力的警告声越来越大,要求以色列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而在以色列海法新港的码头上,由中国企业运营的自动化起重机,正按照一份为期25年的合同,日夜不停地吊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
![]()
参考资料:
周煦,高丹。
《上海犹太难民研究》。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何凤山。
《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年。
Yitzhak Shichor. "Israel's Military Transfers to China and the U.S. Respons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关于中以双边贸易的统计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关于中方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文件及发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