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作家赵宏创作的《神往之班超父子》正式出版,这部聚焦东汉班超、班勇父子西域传奇的作品共133万余字,以翔实的史料、鲜活的叙事,让一段波澜壮阔的边疆治理史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
这部著作的背后,藏着一段跨越44年、联结马鞍山与阿克苏的深厚情缘。作者赵宏的创作灵感,源于1981年来阿克苏时的震撼与感动。
时间回到1981年,赵宏还是一名意气风发的空军军官。那一年,他来新疆参加演习,这是他第一次走进新疆,阿克苏这座沉淀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在他心中埋下了念想。
![]()
“踏上阿克苏的那一刻,我被这片辽阔的土地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深震撼。”赵宏回忆,阿克苏人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活的坚韧,与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传奇故事相互交织,在他心中激荡。
在阿克苏,赵宏进一步了解了班超仅率三十六人,万里赴西域,坚守31年,击败匈奴、大月氏等势力,收复西域失地,用勇气与智慧书写了治理边疆的千古佳话。
“那时我下定决心,要让这段被岁月尘封的英雄史被更多人知晓。”赵宏说。
此后,赵宏两度重返阿克苏,三度深入新疆采风,踏遍街巷村落、山川古迹。他与牧民促膝长谈,聆听流传千年的民间故事;抚摸它乾城遗址的斑驳痕迹,感受历史的余温;漫步于绿洲田野,体会“易耕易牧、广袤富庶”的土地特质。正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班超父子50余年坚守西域,让赵宏对英雄的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阿克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成为创作的鲜活养分。龟兹乐舞灵动的旋律、节日里群众欢腾的歌舞……这些充满民俗风情的场景,被赵宏一一诉诸笔端。他还将新疆民间习俗“姑娘追”融入剧情,在小说第四十三回中构想班超以此为将士解决婚配问题,让历史人物跳出史料记载的框架,变得有血有肉、鲜活可感。
“史料虽能勾勒历史框架,但只有站在阿克苏的土地上,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与温度。” 赵宏说。
如今,身为安徽省作协会员、马鞍山市作协会员的赵宏,终于完成了这部耗时数十载、历经几十次修改打磨的力作。值得关注的是,以该书为基础创作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班超父子》已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第一都护》《铁血战将》等七部电影也相继获批。
“我最大的心愿,是让这些作品在阿克苏实地拍摄。” 赵宏满怀期待,希望借助影视艺术,让阿克苏的壮美风光、深厚历史与独特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想通过作品印证: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马鞍山的书桌到阿克苏的热土,四十余载光阴流转,一本著作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赵宏用笔墨为文化润疆添砖加瓦,书写着古今英雄对国土的赤诚与坚守;而阿克苏这座见证了千年沧桑的“丝路明珠”,也将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续写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
![]()
来 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