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发布《低空+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通过对全国30余家产业链企业的深度调研,系统勾勒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路径。报告指出,“低空+”正成为继互联网、人工智能之后的新经济引擎,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元,飞行器保有量突破5000万架。
![]()
一、六要素框架奠定发展基石
报告创新提出低空经济发展六要素框架,涵盖空域管理、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应用场景、政策保障和产业生态。在空域管理方面,我国开创性运用“北斗+ADS-B+5G-A+甚高频”技术组合,实现空域动态协同管理。以上海试点为例,AI驱动的空域资源动态配置系统使空域使用效率提升40%,成都则通过低空交通管理服务中心与气象台数据互通,构建起飞行安全新范式。
二、多元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目前低空经济已渗透至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在农业领域,无人机实现农作物监测、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一体化作业;文旅产业通过低空观光项目重构消费体验;物流运输突破地形限制,在山区、水域等特殊区域实现商业化运营;城市治理领域,无人机在河道巡查、工地监管、交通事故处理等方面大幅提升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创新推行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与政务服务中心同址办公,使飞行审批效率获得质的飞跃。
三、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发展
报告显示,我国低空技术呈现“硬科技突破+场景化需求”双轮驱动特征。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5G-A通信保障高速数据传输,AI调度系统优化航线规划。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空域网格编码、氢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正在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四、发展瓶颈待突破
尽管前景广阔,报告也揭示了五大发展瓶颈:空域管理改革滞后导致无人机平均飞行时长仅6-10分钟;基础设施标准不统一制约规模化应用;核心零部件如主控芯片、飞控系统等仍依赖进口;管理部门职能分散缺乏协同;商业模式尚未成熟,C端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五、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
面向未来,报告提出构建AI时代的低空经济新生态。通过空域资源数字化转型,建立智能调度管理体系,推动“低空+AI+数据”深度融合。在技术突破方面,量子加密通信、高密度固态电池、氢电池等前沿技术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支点。
在政策支持方面,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探索基础设施市场化运营模式。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中国低空经济将朝着“全域智能、零碳运行、人机共融”的方向加速迈进,最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份报告不仅系统梳理了低空经济发展路径,更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低空经济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其发展成效将深刻影响中国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