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又传来了新消息!
海昏侯墓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
海昏侯墓出土1200枚《诗经》简,写有“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
这一下,网友炸锅了:必须买一套!
![]()
感叹,刘贺,墓里好东西太多了!
![]()
有网友甚至喊话:《红楼梦》是不是该更新了?
![]()
有人跳预言家:“以后学生要学的论语内容要增加了,包括要背的古文[笑]”
还有网友提出疑问:这海昏侯,也不“昏”啊,明明是个爱学习的同学嘛。
![]()
先简单介绍下墓主刘贺同学。
他是汉武帝的孙子,标准的“皇三代”。
他的人生,那真是大起大落:
5岁,继承昌邑王,人生赢家;19岁,被权臣霍光扶上皇位,到达巅峰;
然而,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以“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为由给废了!
平均一天41件坏事,这是不睡觉纯捣蛋啊?
从此,他得了个名垂青史的外号——“汉废帝”。
后来,他被贬到南昌当海昏侯。
所以,他的墓,就是一个前皇帝的“终极手办库”,里面埋藏着他大起大落的一生,以及他试图带往另一个世界的全部体面与念想。
![]()
好了,介绍完刘贺同学,主角闪亮登场!
在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简木牍中,有大约1200枚都是关于《诗经》的。
要知道,在纸张还没普及的汉代,竹简和木牍就是我们的“硬盘”,写字费劲,储存更费劲。
能随葬1200枚《诗经》简,相当于今天你抱着一整套《大英百科全书》下葬,绝对是真爱(或者被逼的)。
![]()
这堆竹简上明确写着:“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这版《诗经》是全集,305篇,1076章,总共7274个字,一个字儿都不少!”
这就厉害了!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初代顶流”,但它在秦汉时期长啥样,后世一直靠猜。
流传最广的《毛诗》是东汉末年才整理注释的。
![]()
而海昏侯墓这个版本,是西汉早中期的,比《毛诗》早多了!
等于是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位“顶流”刚出道、还没经过后世太多包装的“素颜照”。
![]()
这版《诗经》的目录编排极其工整,简直是“目录学”的典范。
《风》《雅》《颂》三大板块清清楚楚。
《风》按国家分,《雅》和《颂》则按10篇或11篇为一组来排列。比如《云汉》组就是11篇,《鲁颂》和《商颂》篇数不够,就俩合并成一组。
这种严谨的结构,让我们看到了汉代官方学术的强迫症级别整理。
![]()
汉代,《诗经》学是绝对的“显学”,是读书人当官发财的必修课。
当时有齐、鲁、韩、毛四大门派,前三家是官学,而“毛诗”最初只是在民间流传的“非主流”。
谁能想到,后来“毛诗”逆袭成功,成了唯一流传后世的版本,其他三家都失传了。
海昏侯墓这个版本,虽然不属于“毛诗”,但它为我们研究那三家失传的“官学”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线索,堪称“汉代《诗经》学的活化石”。
![]()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刘贺这么一个“荒唐”的人,墓里放这么正经的《诗经》干嘛?
是为了装点门面吗?
故事没那么简单。
这很可能与他的老师——王式有关。
![]()
根据《汉书》记载,王式是西汉《诗经》学的大咖,也是刘贺的老师。
当霍光废掉刘贺,要清算他身边“教导无方”的臣子时,王式为自己辩解的话非常有意思。
他说: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
原来在王式老师看来,《诗经》根本不是一本诗歌集,而是一本 《帝王行为规范与历史教训案例汇编》 !
他是在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苦口婆心地教育刘贺该怎么当一个好皇帝。
所以,刘贺墓里的这套《诗经》,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他与老师之间一段复杂情感的见证。
每当我们读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刘贺耳边响起的,或许是王式老师那“恨铁不成钢”的唠叨声。
这么一想,这套《诗经》瞬间就有了温度和故事,它关联着一个失败学生的悲剧人生,和一位尽责老师的无奈叹息。
据了解,目前,海昏侯墓的竹简还在修复中,预计2026年能全部完成。
我们一起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