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到账的那一刻,群消息像水烧开一样“咕嘟嘟”往外冒:有人晒上月在马尔代夫陪女儿过生日的合影,有人贴出支付宝年度账单里若隐若现的六位数字,还有人随手发了张“不小心”露出门卡的高端养老院门禁照。
![]()
老年版的凡尔赛,比年轻人的段位更高,因为它把一辈子的“成就”压缩成一个表情符号、一张截图。
![]()
炫耀不是新鲜事,但当炫耀搬到线上,玩法全变了。
过去靠酒桌长谈、拍肩膀递名片,现在一张九宫格就能完成“身份路演”。
而观众也不再只有老同事,还包括潜水在群里的年轻晚辈——他们的礼貌是“已读不回”,甚至直接开免打扰。
数字鸿沟催生了第一条炫耀新赛道。
社科院统计,67%的老人把子女的“数字化战绩”挂到自己名下:儿子抖音粉丝破十万,女儿在波士顿晒图书馆打卡,都变成了“我家基因无敌”的证据。
于是,专门生成海外定位的灰色小程序火了,常春藤录取通知P图都能包邮寄给群友。
炫耀成本变低了,但戳破时也来得更脆:北京警方破获的伪造案例里,一张假Offer最高卖到一万二,背后是一位退休老师想证明自己没把孩子培养成“打工人”。
第二条赛道是“工资差”式炫耀。
人社部数据显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3568元/月,机关事业单位高到6280元/月。
看似简单的数字差,被老人玩成了“隐形军备竞赛”——有人晒旅游照,定位精确到普吉岛的私人沙滩;有人晒保健品堆成小山,配文却只说“女儿怕我钙不够”。
评论区里齐刷刷的点赞像无声炸弹:你点赞的每一次,都在帮对方加深“我已经被你甩开”的心理暗示。
更隐蔽也更残酷的,是高端养老社区里的第三条赛道。
传统炫耀靠“我有”,这里的炫耀靠“我不问”。
上海泰康“申园”的电梯间贴着三句话:不问职务、不问资产、不问子女。
把信息屏蔽到零,反而让老人们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心跳。
入住半年的李大爷说,“过去一起遛弯,老张总说自己儿子又升了,我现在连他几个孩子都不知道,反倒能聊《明朝那些事儿》。
”匿名社交把攀比挡在门外,也让抑郁发生率下降了四成多。
炫耀没有消停,它只是换了皮肤。
数字时代把“晒”变成肌肉记忆:退休金到账先截图,航班值机先定位,养老院门卡先拍影子。
但炫耀的终点还是孤独——你发的每一张图,都在提醒别人:我的生活里缺一个真正能说话的对象。
如何刹住这辆老年代步的“炫耀快车”?
国际上有两个现成答案可以抄作业。
第一,给成就感找“第二跑道”。
日本流行的“终活”文化鼓励老人在健康时主动做“生前整理”:把奖杯、合影、金项链统统断舍离,留下一本自己口述的历史书。
书里没有房价,也没有官阶,只有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一路走到今天的细节。
读者可能是社区里的小朋友,他们听完故事,把老人称呼为“会讲段子的大卫爷爷”,而不是“某副厅级”。
身份被悄悄降级,自尊却比从前更饱。
第二,把“不竞争”写进社区设计。
在欧洲“积极老龄化”试点城镇,社区园艺是头号运动。
花园划分成一块块菜畦,但规则是“不许评比长势”。
花长得好不好无人打分,老人只比谁先把番茄种子分给新来的邻居。
没有KPI的劳动,让大脑的奖赏系统回到最原始的快乐:我今天拔草了,太阳晒得后背暖烘烘,这就够了。
回到国内,广州某街道正在试运行“时光档案馆”:老人可把旧磁带、结婚证、退伍证送到社区,由社工扫描成电子故事,再存进“共享硬盘”。
任何居民用图书馆电脑输入关键词,就能听到一段陌生人年轻时代的原声。
故事在硬盘里来来往往,没有点赞数、没有阅读量,只有一句温柔的提示——“谢谢聆听”。
一位82岁的退伍老兵试过之后,把原本准备在朋友圈晒出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照片默默删了,他说:“纪念章真正的重量,是有人愿意坐下来听我讲完那段话。
炫耀不会自己消失,除非我们给它一个不炫耀也能开心的世界。
那张九宫格可以换一束刚剪下的薄荷,退休金截图可以换成与邻居一起烤的南瓜派。
体面从来不靠数字加粗,它藏在把过往经历说给陌生人听时,嗓音里那一丝轻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