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丨营销话术套路多 个别金店金饰促销“乱花渐欲迷人眼” 今年以来,黄金价格不断走高,金饰消费持续活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金店利用市民盲目消费、不注意区分足金、“K金”等规格,搞起“擦边球”营销和宣传话术套路,个别商户甚至被投诉涉嫌销售“注水”金饰。 足金“K金”区别大,一时疏忽维权难 今年国庆节期间,焦女士在莒南县某金店购买了一条“黄金项链”,回家后发现实为“K金”项链而非足金项链。她立即返回要求退货,店家却表示“只换不退”,且只能更换同类“K金”产品。焦女士认为事先没有问清材质,自己有责任,但商家销售也有告知义务履行不到位的地方。由于商家坚持不予退货,焦女士最终通过熟人协调,商家才勉强同意退货,但其他消费者很难获得同等待遇。 无独有偶,市民李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前两年她到莒南县某商场更换黄金首饰,被某珠宝店多名店员联合推销,诱导其将千足金首饰换成了18K金首饰。“当时她们不仅展示自戴的‘K金’饰品,极力宣传‘K金’优点,还口头承诺‘不喜欢随时可以换回千足金’”。然而今年9月,当李女士到店换回千足金时,商家却否认曾作出该承诺。由于当初仅为口头约定,李女士无法提供证据,维权陷入困境。 业内人士透露,足金价格透明,利润较薄,而“K金”因为工艺附加值高,多为“一口价”,利润空间更大,因此一些商家倾向于推销“K金”。 “金首饰”戴一周就掉色,市民质疑就是工艺品 国庆节前,市民在莒南县某金店买的“促销金手镯”出现不同程度掉色问题,怀疑就是个工艺品。 “他们说超市开业搞促销,2600多元的手镯直接减免2000元。”很多市民为图便宜,买回家后却发现“金手镯”出现掉色等问题,赶到超市讨说法,金店却已经“撤柜”。 据超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金店非超市自营,为外部招商入驻,十一期间收到顾客反映后,他们已通知金店妥善处理售后事宜。记者联系到金店负责人,其告诉记者,“我们销售的不是纯金手镯,当时搞活动时就说了,是18K以下金,有黄金含量,但很低很低。”
![]()
市民买回家后不久,发现“金手镯”出现掉色。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督促商家按约定提供后续服务,但就消费者反映的涉嫌虚假宣传问题,还需要消费者举证才能进一步调查。
送检含铜超过三成,足金涉嫌“注水”
市民李女士(化名)反映,今年8月份,其在罗庄区某财富广场珠宝店用自有的0.86克足金以补差价的形式,换购了一枚1.18克的足金戒指。10月份,其在罗庄区双月园路另一家金店置换黄金时,1.18克的足金戒指熔化后竟变成了0.5克。商家认为市民提供的金戒指涉嫌掺假,李女士申请调取店里视频监控未果。
李女士用自有的0.86克足金以补差价的形式,换购了一枚1.18克的足金戒指。 “金店熔金环节可能有问题,换购的金戒指会不会也有猫腻?”于是李女士又来到当时换购戒指的珠宝店讨要说法。
“他们态度很不好,不承认这个金戒指是他们的。”无奈,李女士便自己找了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李女士提供的样品含金量为67.69%,另含铜、银分别为32.2%、0.11%。
“最后,换购戒指的金店表示我之前还在他们家买过其他金饰,考虑到是老客户跟领导申请后就把这个戒指按照当天的金价全额给我退了。”李女士告诉记者,商家自始至终态度都很差,要不是因为急着赶回外地,一定要追究他们的责任。
广大市民在购买黄金首饰应时如何选择,如何避“坑”?日前,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市民,在选购黄金首饰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明确材质标识。购买时务必让商家在票据上明确标注黄金纯度,如“足金999”“18K金”等,避免口头承诺无凭无据。
2.了解“K金”与足金的区别。“K金”为黄金与其他金属的合金,常见有18K(含金量75%)、14K等,因其含金量较低,保值性远不如足金,更多体现为工艺价值,但“K金”的款式时尚,更受年轻人喜欢;足金的设计比较传统,但含金量不低于99%,保值性更强,更适合作为稳健资产配置。
3.谨慎对待“以旧换新”。参与换购活动前,应问清换购规则,特别是“K金”与足金之间是否可双向兑换,并保留书面凭证。
4.选择正规商家。尽量到信誉良好的品牌专柜或正规金店购买,避免在无明确标识和售后保障的商家消费。
5.保留消费凭证。付款后索要发票、质保书等,详细记录商品信息,作为维权依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