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肩总是酸痛,晚上睡觉也不舒服,估计是落枕或者肩周炎吧。”59岁的李先生是单位里的老员工,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慢性病。最近几个月他总觉肩膀不太舒服,但因为没有明显咳嗽、发烧、体重下降等症状,就没太在意。
![]()
直到一次单位组织体检,胸部CT发现肺上有阴影,进一步检查竟是肺癌晚期,癌细胞已转移至肩部神经。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肺癌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咳血、胸痛,但一些肺癌患者的早期表现并不典型,反而可能以“肩痛”、“背痛”甚至“骨痛”出现。
如果我们不加注意,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据《健康时报》报道,中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约为82万,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之一;其中,超过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很多人并非没有症状,只是误以为“老毛病”或“小问题”而选择忽视。肩膀痛可能不是肩周炎,而是肺尖肿瘤的信号当我们说到肩膀痛,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劳损、肩周炎、颈椎问题。
![]()
但有一种肺癌叫“肺上沟瘤”,也被称为“肺尖癌”,它生长在肺的最顶端,容易侵犯到肩膀附近的神经、血管组织,从而引起持续性肩背部疼痛。
肺上沟瘤最早的症状通常不是呼吸道问题,而是肩膀疼痛,有时还伴随手臂麻木、握力减退。这种疼痛常常不因休息或按摩而缓解,反而逐渐加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专家指出,如果肩膀疼痛持续超过4周,且夜间加重、伴随手指麻木或无力,应高度警惕肺部病变的可能。尤其是有吸烟史、长期接触粉尘或油烟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背痛”不是小事,肺癌骨转移常见于脊柱
![]()
另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疼痛是背部疼痛。很多人以为是“久坐”、“腰肌劳损”所致,但如果疼痛固定、持续存在,且无法通过休息缓解,就要警惕是否肺癌骨转移。
肺癌是最容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之一,其中以脊柱转移最为常见。转移后不仅引起背痛,严重时还会导致脊柱压迫、瘫痪等严重后果。
《国家癌症中心年报》数据显示,约4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发生骨转移。这类转移性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定位明确、夜间加重、对普通止痛药反应差,如果出现这类疼痛,切勿自行服药“硬扛”,应及时就医检查。
![]()
肺癌的早期症状,远不止咳嗽很多人以为肺癌一定会“咳嗽”,但肺癌早期很多患者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反而可能出现一系列“非典型表现”,例如:
· 长期声音嘶哑:可能是肿瘤压迫喉返神经
· 面部或上肢浮肿:可能是肿瘤压迫上腔静脉
· 反复低热:一些慢性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
· 体重逐渐下降、乏力:肿瘤代谢活跃,消耗体能
![]()
这些症状如果持续存在超过两周以上,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即使没有咳嗽,也应该定期进行肺部检查。
哪些人是肺癌的高风险人群?早筛才是关键肺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但前提是——你得去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肺癌早筛早诊指南》指出,以下人群属于肺癌高风险人群:
· 年龄在50岁以上
· 每天吸烟超过20支,持续20年以上
· 有职业暴露史,如接触石棉、煤烟、油烟等
![]()
· 有肺部慢性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一级亲属中有肺癌病史
对于这些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种检查辐射少、精度高,能在肿瘤还没产生症状前就发现早期病变。科学研究表明,低剂量CT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以上。
疼痛是身体的“报警器”,不要忽略它的含义我们常说“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对于某些类型的疼痛,忍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错过黄金治疗时间。
![]()
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长、位置固定、夜间加重、伴随其他不适的疼痛,更应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超过60%的肺癌患者在出现疼痛前,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大多以为是“老毛病复发”,或“劳累过度”,直到症状明显恶化,才去医院检查。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不应该习惯它,而是要倾听它。
如何科学管理疼痛和疾病信号?建立健康意识是第一步。无论是肩膀疼、背部酸,还是反复低热、体重下降,只要是持续性的身体异常,就不能简单归结为“累的”或“老了”。
![]()
及时就医是关键。不要轻信偏方、土方或网上的“经验贴”,专业医生的判断才是最科学的依据。定期体检是保障。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不要等到有症状才检查。
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方式。写在最后:不怕疼痛本身,就怕你忽视它背后的含义
59岁的李先生如果能早点把肩痛当回事,或许不会拖到晚期。疼痛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视与误解。每一个“怪异”的疼痛,都是身体在说:“我出问题了”。
![]()
我们不鼓励过度焦虑,但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健康是一种责任,对自己、对家人都一样。从今天起,希望你能用更科学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不寻常的疼痛”。
参考文献: 1. 《健康时报》.(2022).《肺癌高发,六种非典型症状别忽视》 2. 国家癌症中心.(2023).《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3. 中国营养学会.(2021).《公众健康生活方式指南》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