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这座城市很有意思!
有江有海有运河有护城河,是我见到的桥最多的城市之一。
你看啊,通吕运河上的桥:一号桥、二号桥、三号桥、1.5号桥……
老城区的桥以及濠河上的桥:长桥(“长桥不长、狼山没狼”是几十年的梗)、小石桥、龙王桥、端平桥、和平桥、友谊桥、北濠桥、三元桥、文峰桥、铁星桥、公园桥、文化宫桥……
长江上的大桥:苏通大桥、沪苏通大桥、崇启大桥以及在建的张靖皋大桥,接下来将建的苏通二桥等等,最终将“八龙过江”呢。
![]()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连小区的名字也带桥,虹桥新村、虹桥南村、虹桥西村、虹桥东村、新桥新村、新桥北村、、板桥新村、易家桥新村……
桥真的太多了,充分体现了南通是滨江临海的江海城市。
好像比“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还要多。
主城区的老南通人,以居住在“六桥”之内为自豪,有点类似于上海的“上只角”。
这“六桥”之内指的是南通老城的中心区域,具体由濠河上的六座桥——友谊桥、和平桥、长桥、北濠桥、文化宫桥和公园桥——圈起,面积约1.1平方公里,历史上是南通城的核心地带,至今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长桥不长
这些桥自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南通城建成以来,便圈定了城市的中心区域,与城外郊区形成鲜明对比。
六桥之内的区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南通文化遗产的象征:
除了历史街区: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此,是南通建筑历史最悠久、人文底蕴最深厚的区域,被誉为“城市文化的根脉”。
还有博物馆群:环濠河分布着南通博物苑、珠算博物馆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你要是来南通问路,当地人准会这么说:“过了三号桥往南,碰到文化宫桥右转,别上和平桥啊!”
![]()
文化宫桥
初来乍到的准懵——这南通怎么遍地是桥?
老南通人笑着说:“这有啥稀奇?我们买菜要去端平桥,逛街要过友谊桥,去博物苑要过公园桥,一天不过七八座桥,都不算出门。”
的哥师傅说得更直白:“在我们南通,找不到路就看桥,每座桥都是一个地标。”
但要说最让南通人挂在嘴边的,还是前面说过的濠河上的“六桥”。
这“六桥之内”的一点一平方公里,是老城真正的心窝子。
清晨六点,长桥边的四宜糕团店最先热闹起来。
“来一碗荠菜馄饨,再加一只火饺。”老食客在店内开启幸福的一天。
这座被戏称“长桥不长”的桥,连着南通人最日常的烟火气。
文化宫桥那头,退休的周老师正带着学生在博物苑写生。
她画笔一指:“你看,这座桥一边连着文化宫,一边连着南通附院,我们南通人从小就在桥上桥下感受文化。”
![]()
住在寺街的老陈最懂六桥的价值。
他家祖传的老宅院青砖黛瓦,院里的石榴树结果时,他会端着竹椅坐到北濠桥边:“别看现在到处是新楼,六桥之内才是南通的原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得城市从哪里来。”
的确,从公元958年建城起,这六座桥就圈定了南通的心脏。但桥从来不是界限,而是通道。
正是有了这个坚实的文化内核,南通才能放心地向外伸展——
长江上架起世界级大桥,运河桥编号越排越长,整个城市在桥的连结中生长壮大。
这种生长带着鲜明的南通特色。
新城区的高楼大厦间,总留出空间给小桥流水;现代产业园隔壁,可能就是一座百年古桥。
![]()
苏通大桥——最忙碌的桥
规划局的年轻人说得好:“我们要让每个南通人,无论走到城市哪个角落,转角就能遇见桥——既是实在的桥,也是文化的桥。”
傍晚的濠河最美。
夕阳给六座老桥镀上金边。
这时你突然明白,南通为什么配得上“桥城”这个名字。
这里的桥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构造,更是生活的脉络、记忆的载体、文化的纽带。
它们连起了古今,通向了江海,也让每个南通人无论走多远,心里都架着一座回家的桥。
难怪老南通人常说:苏州是“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南通是“大桥通江达海,小桥连着老家”。
这话里,藏着这座“桥城”全部的骄傲与温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