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天际线下,一座建筑的命运变迁,正悄然书写着这座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型。近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浦东港务大厦迁建项目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这座曾被誉为“陆家嘴第一栋高楼”的标志性建筑,即将告别其屹立三十余年的原址,开启一场“搬家式”的城市更新之旅。这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迁徙,更是上海迈向精细化、高品质城市治理的生动注脚。
![]()
港务大厦,1991年建成,矗立于东方明珠脚下,是陆家嘴开发初期最早崛起的高楼之一。它与东方明珠一同,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昔日的“烂泥渡”棚户区,蝶变为今日摩天大楼林立、全球资本汇聚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东海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务大厦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厚重记忆。
然而,时代在进步,城市在生长。受限于早期的建设条件,港务大厦在建筑设计、硬件设施等方面,已难以匹配其身处的全球顶级金融区位。拆除重建或许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上海选择了更具匠心的“迁建”方案——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极致优化。
![]()
根据规划,老港务大厦将被整体拆除,其功能将在东侧不足200米的B5-7地块上以“新貌”重生。而原址(B5-9地块)则将腾退出约1.49万平方米的绿地,无缝融入东方明珠公园,成为黄浦江畔又一处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这一“搬家+种草”的操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
迁建后,东方明珠西侧的滨江绿地将更加完整、开阔,显著提升区域景观品质,让市民和游客拥有更舒适的观景体验。腾退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将最宝贵的滨水岸线资源归还给市民。新建绿地及配套的公共通道,将实现24小时对外开放,真正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新建的港务大厦限高100米,21层,配备四层地下空间,定位为行政商务办公。其底层架空预留公共走道,二楼设观景平台,巧妙地将建筑功能与城市公共性、景观性融为一体。
据悉,此次迁建项目投资高达18亿元,工期长达1300天。如此投入并非用于商业扩张,而是为了“搬楼”与“增绿”,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寸寸用心”的“绣花精神”。
![]()
港务大厦的迁建,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上海“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高品质发展的重要一环。根据“十四五”规划,黄浦江沿岸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此次迁建及绿地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黄浦江核心段公共空间的贯通与品质提升,新增的绿地将成为连接东方明珠与滨江步道的重要活力节点。
新建的港务大厦在满足办公需求的同时,其设计预留的公共空间,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憩、观景的新场所,增强滨水空间的吸引力与活力。通过迁建而非彻底拆除,港务大厦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与滨江沿线的其他历史建筑如民生筒仓等一同,讲述着上海的城市故事,展现城市文脉底蕴。
浦东陆家嘴的小陆家嘴地区,作为上海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单元之一,港务大厦的迁建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标志着上海的城市建设,已从早期的大规模开发,转向如今的精细化治理和内涵式提升。
未来,我们期待这片区域在港务大厦迁建完成后,呈现出更加开放、绿色、宜居、宜游的新面貌。这片新增的绿地,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上海在追求卓越全球城市的道路上,始终不忘为市民保留诗意栖居的公共空间,让城市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
曾经的“第一高楼”将以新的姿态继续服务城市,而它留下的空间,则化为一片绿意,滋养着城市的未来。这,正是上海城市更新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因图片使用侵犯了他人的版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核实并依法更正、删除或作其他合理处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