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抗日战争里,哪个派系的部队出汉奸最多?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答案既不是汪精卫的“中央军”,也不是各地军阀,反而是长期顶着“积极抗日”光环的冯玉祥西北军。
一支在北伐中战功赫赫的“铁军”,怎么就成了最大的“汉奸生产基地”?这背后的真相,就藏在西北军那套“有奶便是娘”的生存法则和蒋介石的政治倾轧之中。
从“北伐第一功”到“倒戈专业户”
“铁军”的高光时刻:孙良诚的北伐战功
咱们今天的主角孙良诚,当年在西北军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他早年投奔冯玉祥,作战勇敢,是冯玉祥麾下号称“十三太保”和“五虎将”的双料心腹大将,所部被称为西北军系统内的“铁军”。
![]()
要说孙良诚最高光的时刻,无疑是北伐战争。
最终,孙良诚部成功解了西安之围。冯玉祥高兴地赋诗,称“西安解围兮良诚苦撑”。冯玉祥后来多次盛赞:“北伐中,孙良诚功勋实居第一,谁也不能否认的。”
随后,孙良诚作为中路军总指挥,率部攻占郑州、开封,与南方北伐军胜利会师。冯玉祥再次评价:“这一段军事调度指挥,均由孙良诚负责。故第一功勋应属之孙良诚。”凭借赫赫战功,孙良诚一路高升,最终在1928年就任山东省政府主席。
但问题是,西北军这支部队,从根上就带着“不稳定”的基因。
他们的最高领袖冯玉祥,就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倒戈将军”。据统计,冯玉祥一生倒戈至少八次。
![]()
上梁不正下梁歪。冯玉祥手下的高级将领们“有样学样”,深得倒戈跳槽的真谛,一个个都成了在各大势力间反复骑墙的好手。
这种“基因”带来的恶果,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集中爆发了。
冯玉祥反蒋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嫡系将领们纷纷背叛。
韩复榘(冯玉祥的爱将)投靠了蒋介石;石友三(三姓家奴)背叛冯玉祥,投蒋又叛蒋;庞炳勋、郝鹏举、张岚峰等人也纷纷倒戈投蒋。
![]()
“曲线救国”?杂牌军的“投敌生意”
蒋介石的算盘:借刀杀人的“蓄意牺牲”
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些西北军的残余部队,迎来了他们最大的“债主”——蒋介石。
蒋介石对这些非嫡系部队,尤其是冯玉祥的旧部,从一开始就抱着“蓄意牺牲”的策略。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就是借抗战这把刀,来削弱乃至消灭这些地方实力派。
手段主要有两个:
一是分割使用。把杂牌军拆开,打散了用,让他们无法相互照应。
![]()
二是顶在最前线当炮灰。蒋介石专门设立了冀察战区和鲁苏战区,这两个游击战区,说白了就是“汉奸高产地”。为什么?因为里面塞满了西北军和东北军的余部,以及各种地方杂色武装。
最狠的,是在粮弹补给上大做文章。
嫡系中央军拿着外国援助的武器,而非嫡系部队连基本的弹药都得不到供给。孙良诚当时被蒋介石指令留在黄泛区打游击,他硬着头皮去请求补充弹药,结果蒋介石的回复堪称荒诞:“一粒子弹一角钱,还需现款交易。”
日军的诱降:“以华制华”的谋略
![]()
蒋介石这边往死里坑,日军那边却在拼命拉拢。
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日军意识到“速战速决”不现实了,中国战场将长期化,兵力难以为继。
于是,日本军方开始调整方针,搞起了“以华制华”。他们制定的策略非常明确,就是“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设法分化、瓦解中国人的战斗力。
这下,西北军这些杂牌将领们,就陷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一边是蒋介石的排挤、刁难和“借刀杀人”;另一边是日军的威逼利诱和“政治策反”。
![]()
为了照顾这些投敌将领的“脸面”,日伪方面还贴心地搞出了一个旗号,叫“曲线救国”。
啥叫“曲线救国”?说白了就是投靠日伪,换个身份打共产党,在“反共第一”的原则下,暂时“牺牲名誉”,保存实力。
西北军汉奸的“标准结局”
孙良诚的最终结局:反复横跳,狱中病亡
在这场投敌大潮中,孙良诚这位西北军的“头号汉奸”,把杂牌军的骑墙嘴脸表演得淋漓尽致。
抗战爆发后,他先是被鹿钟麟委任为“冀察游击总指挥”。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被当成了皮球,先是调归桂系李品仙指挥,不久又被“中央军”系统的汤恩伯调为第15集团军副司令。
孙良诚本就对“中央军”的刁难极为不满,再加上他的西北军同僚石友三因为勾结日伪,被部下高树勋活埋了,这让孙良诚大感“兔死狐悲”,生怕自己也被蒋介石整肃。
![]()
恰在此时,西北军元老、汪伪大汉奸刘郁芬前来拉拢。孙良诚一合计,决定投降。
1942年4月,冀察游击战区副司令、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率部下30000余人投敌。
投降后,汪伪政权委任他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
他投日后,一边积极扩大部队,一边又通过关系向蒋介石表白,说自己是“保存实力,再图良策”。
眼看1945年日本要投降了,拥兵5万的孙良诚又开始向国共双方同时“寻求合作”。
中共方面派周镐等人策反他。可孙良诚竟然想趁机“捞一把”,张口就要黄金2000两“以安抚部众家属”。
考虑再三,孙良诚觉得还是国民党那边给的“发展”更大,于是接受了蒋介石“先遣军司令”的委任,掉头继续和新四军为敌。
![]()
可笑的是,前来“整编”他的,恰恰是老对头汤恩伯。汤恩伯嘲弄他一番后,只许他保留一个师,孙良诚的“实力”再次大损。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蒋介石输光了老本,又想起他,将其扩编为107军。孙良诚刚当上军长,立马反悔了之前的起义承诺,率部向解放军进攻。结果在阜宁被解放军包围。
走投无路之下,孙良诚最终率5700余人缴械投诚。
投诚后,孙良诚的“倒戈”本性再次发作。他自告奋勇,要去策反原西北军将领刘汝明。
然而,孙良诚这次“投名状”并没换来国民党的重新启用。
![]()
1949年上海解放,早已被国民党抛弃的孙良诚无处可逃,乖乖被捕。1951年岁末,孙良诚在山东禹城的战犯改造处突患中风,后引发脑溢血,于1952年3月6日(一说1951年)在狱中病亡。
庞炳勋与石友三:一个被劝降,一个被活埋
孙良诚的西北军“同僚”们,也在这条路上走出了不同(但殊途同归)的结局。
比如庞炳勋,他也是中原大战时背冯投蒋的。抗战爆发后,他曾在台儿庄保卫战立下战功。但到了1943年,他的第24集团军遭到日军围攻,陷入绝境。此时,已经投敌的西北军同僚孙殿英(就是盗东陵的那位)前来劝降。庞炳勋没扛住,也公然投敌了。
再比如“三姓家奴”石友三。他背冯、叛蒋、叛张,1940年遭到八路军毁灭性打击后,也转而投靠日军。
![]()
但石友三的汉奸行径,连他自己的部下都忍不了了。他的部将高树勋(也是西北军出身)不愿当汉奸,最后设下圈套,将石友三诱捕后,直接活埋在了黄河岸边。
参考资料:
重读抗战投日将领最多竟出目他门下.风凰资讯.2015.08.21
冯玉祥"十二太保"之一的汉奸孙良诚不断转换阵营最终病死狱中.新浪网
抗战期间,西北军出汉奸最多,达46人,军衔最高者为上将.网易.2024-10-06
国军投日将领调查:冯玉祥张学良旧部做汉奸最多.凤凰历史.2014年08月13日
关系西北军命运的一战:冯玉祥感叹:北伐中孙良诚功勋实居第一搜狐.2025-04-16
孙良诚的结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05月26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