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月7日,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的一番言论在国际舆论场掀起波澜。这位即将随同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访华的核心成员公开宣称,若中国行动导致中欧贸易关系恶化,欧洲应考虑采取报复措施。这番表态距离11月中旬的访华行程不足十日,一边要赴华寻求合作,一边又抛出强硬威胁,这种矛盾操作着实让人跌破眼镜。
熟悉中欧经贸动态的人都清楚,纳格尔的强硬并非孤例。就在一个月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10月26日的访华行程突然取消,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但明眼人都知道,症结在于其临行前涉台不当言论——声称承认一个中国政策,却反对“改变现状”,这种模糊表述本质上是触碰中方核心利益的危险试探。僵持11天后,瓦德富尔主动请求与中国外长王毅通话,在王毅明确告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德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后,其认错态度才换得“欢迎适时访华”的回应。
![]()
两次访华前夕的风波,暴露的是德国部分政客对现实的严重误判。他们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忘了如今的德国早已不是那个手握能源优势的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国经济已连续两年衰退,7月工业新订单环比下降2.9%,连续三个月下滑,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举步维艰。为了摆脱困境,德国政府今年7月通过的2026财年预算中,国防支出飙升至827亿欧元,较上一财年增加32%,试图靠“经济军事化”拉动增长,但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早就泼了冷水,军费支出的财政乘数最高仅0.5,每投入1欧元只能带动0.5欧元的经济活动,远不如基础设施和教育投资的拉动效应。
更讽刺的是,德国一边要靠军工产业“造血”,一边其军工供应链却离不开中国。莱茵金属作为德国最大军工制造商,当前产能仅为冷战时期的十分之一,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而中国在稀土永磁、特种合金等基础材料领域的优势,直接影响其坦克、火炮的生产效率。德国亨佐尔特公司生产的TRML-4D雷达虽已应用于俄乌战场,但雷达核心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欧洲产能不足三成,大部分依赖中国供应。纳格尔口中的“报复”,无异于拿着鸡蛋碰石头——中国商务部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本就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操作,却让欧盟紧张不已,说到底还是自身供应链脆弱的焦虑体现。
![]()
中国的反制底气,从来不止于稀土。安世半导体的争端已经给欧洲上了生动一课,荷兰试图将中国企业踢出供应链,最终却发现中国在原材料供应和市场渠道上的话语权更重,反而让自身陷入被动。德国汽车产业的处境同样尴尬,中国既是其最大海外市场,也是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方,从车载芯片到动力电池原材料,德国车企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度超过40%。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落地、舰载机训练成型,这些硬实力的突破让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更有底气,也让外界看清,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对象。
德国部分政客学美国搞对华施压,本质上是战略焦虑下的昏招。特朗普政府收缩对欧洲安全保障后,德国急于推动“防务自主”,2024年军费已跃居全球第四,莱茵金属股价五年上涨近2000%,汽车工厂纷纷改建为军工厂,但这种“穷兵黩武”式的扩张根本解决不了经济结构性问题。中德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国需要德国的高端制造技术,德国更需要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支持,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几句狠话就能改变的。
![]()
纳格尔或许忘了,访华的核心目的是改善双边关系,而不是来摆“欧洲强国”的架子。瓦德富尔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无视中国核心利益、抱着霸权思维不放,最终只会让访华沦为走过场。中国从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畏惧威胁,稀土牌没出就已经让欧洲紧张,若真触及底线,限制关键原材料和半成品输出,德国军工扩张计划恐怕要沦为空谈。
国际形势早已变天,靠“下马威”施压的时代已经过去。德国副总理这次访华,是修复中德关系的契机,更是德国认清现实的机会。放下傲慢与偏见,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以平等姿态寻求合作,才是明智之举。否则,再响亮的“报复”口号,最终也只会变成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笑话,毕竟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任何虚张声势都只是徒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