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荣山水画作品精选
![]()
韩安荣
成都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学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四川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
成都天府国画院副院长
国画作品曾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1999年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展并获国画三等奖、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首届全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首届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展、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在国内多次举办书画作品联展;曾在中国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俄罗斯文化发源地大洛夫歌罗德举办韩安荣教授书画作品展,并举办学术讲座。
部 分 作 品 欣 赏
蒙养文心 质沿古意
中国画家要有成就,就必须蒙养文心,质沿古意,意与古会,追溯中国文脉本原,取法乎上。继而师法造化,师我心,摄天地之气入指,万象在旁,奔来笔底,心手相忘,方能别构灵奇。
苏轼妙悟“此心安处是吾乡”,灵魂安顿,须守静如山。溪山卧游,心向白云,追寻闲逸。静读书以明心,静啜茗以澡身,静习书画以养性,静养花以悦情,闭户即是深山。多读书以养文气,多行游以壮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学问需有纵横古今,胸怀天下的气象,胸怀与气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要思与太古接,心与万象通。
尚古意,乃画人学识与风雅的象征,是独具幽人气象。所谓“人具古貌,气色便尔不同”,那些曾经翻阅的书籍、烹煮的苦茗、临习的法帖,甚至偶尔驻足窗边,看过的丛竹与顽石……都在熏染着你的气质。一个人不与俗同的面貌,都是与古为邻,经年蕴化,陶冶而来的。君子当存三分古意,一分予容止,一分予行居,还有一分予心灵。惟愿你我,居于浮世,胸存古意,心中一潭深水,足以润泽生命。
斋室之雅,清供之美,深关主人的才与情、格与境。雅赏古玩器物,古雅的意蕴能陶养性灵,去燥气,蒙养心胸,升华境界,下笔不落一“俗”字。一室陈设,哪怕只一榻、一案、一瓶花,都是主人志趣的体现。物无贵贱,却有品格之别,人也是一样,有的浅薄如纸,有的却渊深似海。心气平、精神静、魂魄安。这是当代艺术家必备的心境。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核心,也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极致。理论以及技法体系最完善,笔墨语言在山水画中难度最高,表现力最丰富,境界更是深厚。
画山水更是要讲究笔性空灵,落笔之前,静心养气。一旦落笔,则笔随心转,随机生发,挥洒自如。
山水既要以形取神,又要以神写形。神闲气定,神完气足。这样方能有意外的神来之笔!最后令观者回味无穷。远观气势夺人,细读笔笔不苟,可谓“真放在精微”。
宋人山水,乃历代山水的高峰,旷世奇才迭出,佳作流芳。意与古会,必接宋元之气韵。观荆浩山水,云中山顶,四面峻厚,雄伟盛阔,体现一个“全”字;关仝山水,笔简体劲,气凝势壮,高远精深,体现一个“壮”字;董源山水,幽深繁茂,苍厚华滋,平淡天真,体现一个“真”字;巨然山水,老辣空灵,生机流荡的烟岚气象,体现一个“润”字;李成山水,老迈萧索,奇绝清旷,惜墨如金,体现一个“静”字;范宽山水,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宏阔高远,体现一个“雄”字;李唐山水,苍茫坚劲、峻峭雄健,浑厚气势,体现一个“厚”字;郭熙山水,俊巧老成,虬劲明洁,灵动飘渺,体现一个“净”字;马远山水,劲利阔略,深邃雄奇,清远简练,体现一个“朗”字;夏圭山水,雄放苍健,淋漓滋润,浑融自成,体现一个“奇”字;米芾山水,落拓率真,随意点厾,意味超然,体现一个“简”字。元四家更是简静超迈,体现一个“逸”字。
![]()
青山高几重 30cm×20cm
![]()
一山闲云 26cm×136cm
![]()
万壑归空 35cm×136cm
![]()
山静似太古 30cm×20cm
![]()
空谷幽溪 30cm×20cm
![]()
溪涧寻幽 26cm×136cm
![]()
空谷无声 35cm×136cm
![]()
宇内为闲客 直径35cm
问道天府 搜尽奇峰
巴蜀四川,号称天府,奇逸之境,中国文化地理上的重要坐标。水秀天青、风光和暖;自然的天险屏障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巴适、安逸和闲雅。“岩岩岷山,古曰梁州,华阳西极,黑水南流”。扬雄以蜀人颂蜀地,至今读之,仍觉故土情深、乡愁悠悠。诸葛亮《隆中对》云:“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寥寥数语道尽蜀中形胜,天府美誉从此与蜀地结缘,历经近二千年传诵至今。
天府雄秀,“窗含西岭千秋雪”,数百公里内,“万户千门入画图”;从千里平畴、丘山起伏,到层峦峻岭、雪域高原,次第纷呈,天下独绝,造就了蜀地的万千气象,营构了巴蜀山水的灵秀、雄峻和神奇。巴蜀山水位于黄河和长江两大巨流之间,也就是中国古代两大文明发展的地区之间,既是我国西部南北交通的通道,又成为我国南北文明的汇聚之地。巴蜀虽然地处中国的西部内陆,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地貌在巴蜀的地区的几百公里范围内应有尽有,这里无疑是集中国地貌之大成,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令艺术家们,尤其是山水画家们心驰神往的圣地。
天府蜀地,沃野千里,山势连绵起伏,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昔人范宽“师诸造化”,我今亦奔行于天府山水之间,搜尽奇峰打草稿,为的便是以天地为师,书写出山水的风骨与真魂。
至都江堰,俯身拜水。岷江之水浩浩荡荡奔涌而下,恰如时间洪流不可遏止;水柔韧无形,却亦能击穿山石,滋养万物;水流循道而行,润泽天府大地。贮立堰上,见水势奔流不息,顿悟水之柔韧与智慧,水无形而无所不形,水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水之真谛,原来早已写在了这古老石堰的波澜里。
问道青城山。山深幽静,青翠欲滴,层层叠叠的林木掩映下,山径蜿蜒曲折,仿佛通往一处幽玄仙境。林中鸟鸣清脆,溪水叮咚流淌,在绿意覆盖的山谷间奏起一曲天然乐章。缓步而行,尘世喧嚣渐次消去,心如溪水一般澄澈。老子所谓“道法自然”,莫不正是此境?青城仿佛自成一个世界,呼吸之间,身心俱融于自然之律动,顿感如返归本真故乡。
登峨眉金顶,逢云海茫茫,佛光乍现,七彩霞光铺满天空。天地间光色交融,幻影无穷,引人遐思。我凝望那瞬息万变的光影,忽悟自然便是最大的画工,其浓墨重彩的画卷,非人力所能摹写。那佛光倏忽而逝,如露亦如电,提醒着我:自然的奥妙无穷,人世匆匆过客,岂可穷尽?但正因这永恒不可尽知,才使每一次探访,皆成为向无限之“道”靠近的虔诚步履。
往西行,蜀山之王的贡嘎山巍峨耸立,凛然入目。仰视之,只见雪山皑皑,如银龙盘踞,云海翻腾环绕峰顶,山骨嶙峋直刺云霄。山势之险峻,气势之磅礴,令人顿生敬畏之心。莽莽高原之上,苍天似近在咫尺,大地却如退于万丈深渊之下。立于山前,只觉渺小如尘埃,寒气凛冽刺骨,风卷着冰粒拂面而过,这是大地筋骨撑起苍穹之壮烈,是冰河刀斧劈开时间之壁垒,千峰万仞无言,却早已在人的渺小灵魂里刻下“大块文章”。
收拢行囊,心中亦草稿盈盈。天府之山,水,云,光,无一不是造化亲笔写就的文章。它们或柔顺、或幽深、或冷峻、或奇幻,却同是天机流露之迹。吾所求之道,原来早已刻在石纹水痕之中,铺展在千峰万壑之上。
所谓问道,是以足迹叩问大地,以心眼临摹天工。以山川为师,心游八极,最后师造化,得心源,入其堂奥,方能体悟山川之精神。大自然则往往提供顿悟的机会。我们需要到大自然中去,用心去感悟。与天地同行,就会结出自己的种子。
我的山水画创作继承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根植天府巴蜀山水,写生创作的灵感,源自对这块宝地的钟爱。我的山水画写生创作和理论研究立足于天府丰厚的地域文化精神与神奇美妙的自然之景,我创作的目标,就是要表现世界罕有的山川风貌,雄秀兼备、野逸苍茫的精神魂魄。
读书以养文气,行游问道以壮豪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中国书画要有创新表达,必须师造化,得心源,生新意。从自己生活的地域文化和熟悉的时代生活中获得新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以中国画独特的写意精神,以意写神,以神铸魂,重在得其生气和机趣!“搜尽奇峰打草稿”,写生作品与自然相比更多是感性的,内心观化的,精神的,灵魂的,是充满诗意的和灵机的,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人意识,绝非再现和图解!关键是注重气象、意象、心象、幻象的表达,绝不是简单描摹第一自然。
![]()
野塘觅凉 25cm×45cm
![]()
晨钟暮鼓入烟云 40cm×20cm
![]()
柳江写生 25cm×45cm
![]()
青城坐雨 50cm×30cm
![]()
金口河写生 50cm×30cm
![]()
龙门山写生 40cm×20cm
锦观天府 超以象外
蜀锦如霞,在织机之上流淌着锦绣云霞,织匠的手指在丝线间飞舞,如结绳记事的先人,以巧手于经纬之间构筑起一个华美的世界。然而这锦缎的精妙,竟也逃不脱“象”的束缚,每一根丝线都必得依循严整的排列,如天地万物亦有其不可逾越的秩序。锦上云烟浮动,究竟只是匠人眼中色彩与线条的规则组合,抑或也悄悄承载了某种超越匠作之外的深意?
锦官城中的茶馆里,茶香弥漫,茶客们斜倚竹椅,任茶汤微漾,映着天光云影。茶雾氤氲里,他们安享着人间的烟火闲适,也竟能于这微光水影中窥见些微宇宙的真容:茶汤中浮动的天光,难道不正似那渺远深邃的“道”的偶然显现?俗世中人也竟能于此平常的啜饮里,与那不可言说的“象外”玄机刹那相遇。茶馆是人间烟火最浓的角落,却偏偏于此,人竟能仰头望见天外星辰的投影。那茶汤中摇晃的光影,仿佛昭示着:所谓“象外”的玄秘,原不必穷尽目力向天际追寻,它正伏在人间每一缕寻常的茶烟中,只等一颗安静的心去辨识。
千年之前,李冰父子依循水势,在岷江之畔筑就都江堰,既未强截江河,亦未徒然顺从。那杩槎、飞沙堰构成的精妙结构,是人力与自然韵律的一次伟大协奏。工程既成,便悄然隐于自然之中,如《道德经》所言“大制不割”,至高的和谐,正体现在这人工与天工的交融无痕间。都江堰的流水,日夜低语着一种智慧:所谓“超以象外”,并非对“象”的弃绝,而是像这流水一样,既顺遂“象”的肌理,又借其力奔向更宏阔的疆域。水声永恒,启示我们“超以象外”的真谛,原非对尘世秩序的抽身逃离,而是如同流水对河道既依顺又超越的智慧,在“象”的沃土中深深扎根,然后向着“象外”的天空舒展枝叶。
“锦观天府”,其美在于这人间烟火织就的锦绣;“超以象外”,其思在于越过华美表象,去聆听天府沉潜于万物深处无声的启示。成都的锦缎、茶烟、流水,山川都在默默言说:那浩渺的“象外”,并非悬隔于九霄云外的幻境。它早已如盐融水般,浸润于锦缎的每一根丝线,飘散在每一盏升腾的茶雾里,流淌在都江堰每一道映照天光的波痕中,映照在贡嘎雪山的云影里。
所谓“超以象外”,并非弃绝人间秩序去寻虚逐空,而恰是在人间烟火里照见天道流转,于寻常巷陌中听见宇宙的脉息。当“象外”的永恒光辉照彻了“象”的短暂形貌,天府山川的便成了天地秩序在人间的一段清晰投影。
故曰:真能“超以象外”者,必先深谙“入乎其内”,入乎这锦官城和大美四川的每一缕烟火,方能感知那烟火之上、永恒运转的浩瀚星辰。
强化大写意精神,拓展大写意的笔墨构成和现代图式语言,以心写意,让其笔墨深邃清隽,宏达豪迈,充分展现深厚雄强、生机盎然的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笔墨文化是从中国哲学中生发出来的独特艺术手段,由笔墨表现而成的“心象”,它更注重传神,如今,山水画已成为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注重东方笔墨语言与西方图式语言和色彩内涵的有机结合并融会贯通。写意,就是一笔万象贯乾坤。画感觉和心意,胸中意气和生意。大写意,就是画大感觉。大写意,就是画精魂的掠影!
在艺术语言的表现上,开拓新途。造型观念上以块面造型为主并与线造型有机结合。在材料使用上可以色块为主,以墨线立骨。色彩使用上强化浑融深沉的肌理美,同时也运用保留笔墨线的笔触美和层次美,彰显色彩的肌理美、色阶美和色调美。以线写意,以色写境,形成块面铺色和笔线交织融合浑然一体,充满新意的大写意。
云山,它不断地运动、升腾、变化,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体。云山交融,浑然一体。釆用大面积泼写与圆劲厚重浑朴的勾皴有机结合,万象浑沦,气贯乾坤。以神写形,以气铸神;神采已具,逸气顿生。幻象化氤氲,从无生有,从有化无!大写意重气。气者,画者生命之元气,画中之勃郁生机也!
蜀山风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面对蜀山奇幻之境,常以大写意之法出之。若石恪、若牧溪、若梁楷,以神写形,以气铸神。神气俱具,逸气乃生。大写意山水画重气,尽精微,致广大。大写意画者乃生命之元气,画中之勃郁生机也!它是力的渲泻,势的冲发。如大风之呼啸,似闪电破天宇,若雷鸣撼群山!
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但它的表现空间是可以拓展和延伸的,让笔墨找到新的述说方式是中国画继承创新最便捷和可行的通道。以扎实的、渐进的方式拓展中国画的形式与精神内涵,运用独特的图式语言和当代表现方式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天府万象,气象苍浑。表现天府蜀山,一是蜀山自然山川与精妙的绘画语言之间的融合;二是传统人文与当代表现探索之间的融合。三是借鉴北方苍浑与南方秀润气息之间的融合。四是天府巴蜀所特有的浑厚华滋与野逸苍茫之间的融合。
“万象浑沦一笔皴,笔笔圆融贯乾坤”。巴蜀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应重风骨、蕴文心、构奇思,营气象,凡画巴山蜀水,吾运用自我总结的“万象浑沦皴”写之。“意写胸山,一笔万象”,以大笔泼写与圆劲厚重浑朴的勾、皴、擦、点、染有机融合,随性、随情、随意书写完成。欲存幽深之大雅,呈蜀山风骨之雄强,抒苍茫而展雄秀。开万象混沌之境界,铸纵横天地之精神。
当代中国画创作应以传统文脉立神,以学养为文心,意境为灵魂,放眼世界,立足于自己生活的地域和文化,彰显民族特色,建构当代风貌与品位,以独特的诗化语言,物化大千神韵,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人格气象,追求尽精微,致广大,大道至简,别构灵奇。
中国画最后表现的一定是作者内心蕴含的真纯情愫和净洁的心灵空间。其格调决定了作品的高度和深度。涵养性灵,培育灵奇,坚守素朴,炼心即是修行。最终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行万里路,穷究物理;读万卷书,开启性灵;寻求妙理,方得真如。渐修顿悟,羽化升华。
“澄怀观道”,本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这一禅境亦十分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澄观一心,腾踔万象”,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同时,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心境。
天府山水,当博观天下,晤对北派南宗。撷取文人画的内涵精萃和发挥书法的写意精神,注重蜀山境象宏博渊深丘壑的营建和现代艺术形式感的审美构成,把灵妙的意趣和宏阔的气象融通,形成浑然一体的当代新视觉意象。洞见“真幻”之万妙;飘移想象之思想;天人契合之心灵,表现蜀山雄秀兼备、野逸苍茫的精神魂魄和超妙天外的气象。
![]()
蜀山幽居图 180cm×120cm
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
![]()
西岭雪霁图 175cm×135cm
获四川省文旅厅主办大美四川优秀奖
![]()
蜀山瑞雪图 175cm×135cm
获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美术优秀奖
![]()
雪域圣境图 175cm×135cm
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华奖美术优秀奖
![]()
蜀江水碧蜀山青 136cm×68cm
![]()
暖阳 50cm×40cm
![]()
晴雪 50cm×40cm
![]()
蜀国仙山邈难匹 145cm×365cm
![]()
雪域苍茫图 180cm×60cm
![]()
青城清幽图 136cm×68cm
![]()
空谷妙相之一 30cm×60cm
![]()
空谷妙相之二 30cm×60cm
![]()
青山吟 50cm×50cm
![]()
蜀山青 50x50cm
图文摘自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
《韩安荣山水画作品精选》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我们尊重原创,所推荐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会及时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