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陈博 校对:钱星文 编撰: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较长,约两万字,计划分为多篇连续推送,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续前篇:
九江文史 | 1927年九江事件(一)
【正文】
浑浊的长江水滚滚而过,奔流向480英里外的大海*。江水打着旋涡,绕过两艘趸船。江轮停靠在趸船旁,卸下棉布、五金、盐,以及中国食客钟爱的海味 ;再装上茶叶、瓷器、夏布和樟脑。
近岸处,细小的浪花在冬日阳光下闪烁,轻拍着黑色淤泥的边缘。泥滩向下倾斜,直至九江英国租界前的江面。 当积雪融水滋养的江水退去,这些淤泥在秋季时初次显露,松软及腰。如今已干硬并布满沟壑,那是外滩沿线房屋排污冲刷出的恶臭小沟。
一条宽阔的砾石步道贯穿整个租界,沿江延伸约半英里,直至西侧边界的小溪。木板栈桥从外滩穿过淤泥通向每艘趸船。市政当局贴心地设置了长椅,暖日里可坐在 前人种植的大树荫下,双脚搭在外滩边缘的铁栏杆上,看江船驶过或者听苦力在货仓与船只间搬运货物时的号子声。外滩东端和后部设有大门,通向中国城墙环绕的狭窄街巷与拥挤的城郊,它们从陆地两侧将租界紧紧包围。
![]()
安放了长椅的九江外滩,1898年 图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在这片狭小区域内,生活着混杂的群体:数十名英国人、少数美国人、日本人,以及零星的法国人、意大利人或葡萄牙人。还有一小群独来独往的俄国人,他们主要从事砖茶压制和出口的工作,茶砖上压制的印章专为迎合莫斯科人的喜好设计。长期以来,中国人不被允许居住在租界内,以免迅速挤占专为外国人预留的有限空间,但此时已有例外。租界的“所有权污名”,正如某些“友善人士”时常指出的,归于英国人。但根据对华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所有外国人均平等享有租界权益。
如今回望,这些权益并不算小。租界内与外界的混乱截然不同,法律、秩序和安全得以维系。法律明晰,行政廉洁,由英国督察统领的中国警察队伍效率尚可,税收平等,言论自由。
【译注与解读】
* 480英里外的大海:九江港顺长江东至吴淞口856公里,折合462海里或532英里。
* 俄国砖茶:1874年起,俄国商人在九江先后兴建了三个砖茶厂。19197年十月革命后,中俄贸易大幅度下跌。1927年,九江俄国砖茶厂全部关闭。
![]()
俄国顺丰砖茶厂大门
【正文】
社交活动围绕俱乐部展开,这里常常充满欢乐时光。1927年,俱乐部设在一间古老货仓的闲置部分,另一半货仓中则弥漫着焦油气味,堆放着用作浮标的巨大诡异球形物、绳索、桅木、钉桶、帆布卷和漆罐——这些都是中国海关河务部门用来维护长江相邻多变水域测绘与航标的物资。
曾有一位大胆的绅士,在维多利亚时代违反规定,午夜后带一位女士到俱乐部打台球。恼怒的俱乐部秘书随后给他寄信,要求其解释自己的出格行为。这封信的原件和其执拗不服的回信都可以在俱乐部档案里找到。据记载,这位违规者因其不当行为被无限期暂停会籍。而这一武断的处罚引发了激烈的舆论对立,导致半数居民与另一半互不搭理。
我在1924年初次被派驻到九江时,这段往事已成旧闻,昔日的分歧早已消散。尽管如此,我发现当地有一个争夺社会地位的传统,竞争的双方是英国领事夫人和海关税务司夫人。新来者常被两派的活跃阵营热情拉拢,若想在社群各派间游刃有余,需谨言慎行。
后来,我一时糊涂被哄着接下了俱乐部名誉秘书的职务。维多利亚时代已逝,女士们被允许进入俱乐部的牌室,尽管在一些老会员眼中,这更像是"勉强容忍"而非欢迎。恰逢俱乐部财政异常宽裕,大家决定粉刷墙壁。而我作为秘书,颜色自然就由我来定了。每到盛夏炎热之际,在这宁静惬意之时,“雌性物种”照例迁往附近清凉的山间避暑胜地,唯有一位优雅的“样本”留了下来。我当时觉得请教这位女士是个好主意,毕竟普通男性大多不懂配色。我们商议定下颜色后,我也启程进山。然而,当我秋天归来后,再次踏入俱乐部时,迎接我的是众怒。一群愤怒的女士质问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才会选出这样可怕的配色。当我解释是L夫人一番好意帮忙挑选时,气氛瞬间沸腾。女士们愤然道:"天哪!L夫人?她几乎从不来俱乐部,桥牌更是没打过!"。我落荒而逃,躲到酒吧借酒消愁,之后索性连桥牌也彻底一并放弃了。
俱乐部里的饮品无论清爽与否,消耗颇为多样。时不时闹出几桩怪事。
有一次,我记得是1924年某个深夜,两位负责租界杂务的市政委员,对他们主席酒气冲天的跋扈模样颇为不满,便叫来警察将其关进牢房"冷静冷静"。谁知这两位很有主见却资历尚浅的委员,在家睡了一夜好觉、神清气爽地醒来后,竟把昨晚的事全忘了。直到当天稍晚,主席酒醒后发来一则哀怨的提醒,请求将他从自己管辖的牢房里放出来。
【译注与解读】
![]()
九江市街全图(局部),约1920年代
文中提到,俱乐部设于一座货仓之内,仓内还存放有河道部门用于测绘、航标布设的相关物资。由此可见,该俱乐部应隶属于九江海关。彼时的海关除征收关税外,还负有河道测量、疏浚、航标与灯塔维护等多重职能。
据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绘制的《九江市街全图》,租界区域内标有“税关俱乐部”一处,其位置大致位于今九江租界旧址的原日本领事馆(今寻楫书房)对面,隔湓浦路斜向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
作者于1924年到达九江,在亚细亚石油公司驻九江办事处工作。
据1991年版《九江港史》记载,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大约在1915年进入九江,办公地址设今九江租界旧址内的原市团委(今九江市侨联),其公寓旧址即为现在的九江市租界博物馆。
亚细亚公司在金鸡坡建立了油池(油库)和码头,码头为浮趸船式,船名“亚细亚”,专门起卸煤油,油池容量为350吨。亚细亚公司实力雄厚,在南昌、吴城、赣州等处设立中国人代理店,专门推销亚细亚煤油,还在江西内河开辟了3条运油航线,配备船只行驶。
![]()
亚细亚石油九江分公司在金鸡坡的趸船和油库
【正文】
在1911至1926年间,九江等通商口岸成为避风港,数十万受内战威胁的中国人逃至此地避难。
九江也未能幸免于近些年的动荡。孙中山曾向英方官员求助,因英国坚持不干涉友邦内政而被拒,转而求助俄国。米哈伊尔·鲍罗廷*率布尔什维克顾问团赴广州协助国民党,并以高超政治手腕,为统一中国凝聚起思想共识。鲍罗廷唤起了汉人根深蒂固的排外本能,这片自古以来便称为"中国"的土地,视其他民族皆处于蒙昧黑暗之中。
国民革命军这支“工具”,由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培养的军官领导;这些军官深受国民党意识形态熏陶。到了1926年10月,这支军队历经艰辛、顽强奋战,击败装备精良但士气低落的军阀部队,迅速北进至九江长江沿岸。租界旋即爆发骚乱。大量眼色鲜艳、措辞激烈的反外标语与海报贴满了租界内外墙壁,诸如"打倒英帝国主义""杀死新军阀走狗"等。画面或描绘可怜的中国农民和学生被"帝国主义者"残忍屠杀,有的则淫秽不堪,极尽煽动之能。一切手段都被用来点燃这群素来温顺守法的民众的怒火。
![]()
北伐期间的政治宣传画 约1927年
外侨安危岌岌可危,泊于外滩的英舰派遣武装水兵登陆,租界大门设岗,平民也采取了初步防护措施。不久后,国民革命军抵达长江上游的大型通商口岸汉口,同样的局势在此以更为激烈的形式重演。
紧张的局势偶尔也被一些幽默插曲所缓解。某日,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侨民正沿外滩前往领事馆拜访,发现两名中国士兵站在领事馆大门外张贴海报。一人提着装满浆糊的大煤油桶,另一人抱着一捆粉色和绿色的海报。士兵们正有条不紊地将领事馆门柱涂抹成“色彩斑斓”的宣传语,细看便是在煽动民众来"打倒各类无辜人士"。这位"帝国主义者"忍无可忍,夺过浆糊桶扣在一名士兵头上,使其暂时失去战斗力。不料另一士兵却抄起浆糊刷,将特别粘稠的混合物糊了他一脸。冲突一触即发之际,中国苦力与路人蜂拥而至。所幸这位虽冒失却无辜的肇事者想起随身携带的警哨,正派上用场。他看向停泊在大约二百码外的英舰,连吹三声尖哨。军舰上虽无反应,街道上人群却如魔法般瞬间消散。这位不再体面的绅士面见领事时,倒添了桩新鲜谈资。
![]()
九江英国领事馆,1923年
又一回警报拉响,缘于租界后门小小误会。天色将晚,一名水兵哨兵在租界后门站岗已久,渐感无聊。木门敞开,门上小窗可供检视外侧行人。门外排开一列小贩摊位,多为往来苦力供应熟食。离哨兵最近的摊位上架着一口煮饭用的大铜锅,炉火微弱。锅内空空如也,这位好奇心旺盛的哨兵突发奇想:若将步枪子弹投入其中会如何?实验引发巨响,锅底顿时被炸出数个孔洞。暴怒的摊主在群情激奋的同行声援下,高声咒骂哨兵,索要一大笔钱赔偿其损失。爆炸声惊动附近屋里的海军卫队,立即赶来。
负责的士官是个魁梧如酒桶,是个久经沙场的老水兵,曾服役于世界各地,早就把皇家海军那一套外交手腕玩得炉火纯青。转眼间他便掌控局面:赔付一美元了结损失,关闭大门,将骚乱苗头扼杀于萌芽。鉴于这位"实验家"的危险求知欲,在舰队余下驻泊九江期间,他被禁足舰上。
【译注与解读】
* 米哈伊尔·鲍罗廷:(1884年7月9日—1951年5月29日),俄罗斯犹太人,1923年至1927年期间的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及苏联驻中国广州政府代表。是协助孙中山联俄容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人物。
1911年至1926年,正值民国初年,时局动荡,战事频仍。彼时军阀混战,倚仗外国势力提供军火与借款维系局势,自不敢轻易触犯洋人权益。因此,每当兵燹骤至,租界与教堂便成为百姓避难之所。依仗着炮舰与驻军的庇护,外国人在华始终保持强硬态度。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虽激起全国范围的反帝浪潮,但外国租界依旧维持相对独立与安稳,未遭受实质性冲击。
然而,外国租界这种超然独立的格局于1927年1月发生重大转折,导火索正是汉口与九江英租界的被占领事件。
![]()
《九江日报 · 长江周刊》2024年11月18日,总第1008期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苏联全面武装援助及军事顾问团指导下,国民革命军于广州誓师北伐。9月,由蒋介石亲自率领的北伐中路军与孙传芳麾下的五省联军在南浔铁路沿线展开决战。11月5日,北伐军击溃孙传芳联军,九江光复。相关史实可参见笔者所撰《九江文史 | 北伐战争之南浔血战与九江光复》一文。
彼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高潮时期,北伐军高举“反帝、爱国”旗帜,将之作为发动工农群众、鼓动民意的重要口号。据《申报》报道,北伐军占领九江后,即四下张贴标语,如“打倒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男女平等”“革命军为主义而战”等。城内多处设有宣传队,沿街向民众宣讲革命纲领与时局形势,百姓纷纷驻足聆听,反响热烈。
在这股革命精神的宣传鼓动下,长期处于殖民特权体制压迫、不平等待遇之下的九江民众,自然被激发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
![]()
党军占领九江详情 《申报》1926年11月11日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