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山东首部古遗址保护条例实施,以地方立法赓续千年文明根脉

0
分享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编者按:

近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中央驻鲁和省直新闻媒体开展集中采访活动,深入日照、枣庄、泰安等市县(市、区)镇(街道),进企业、访社区,下乡村、到田间,积极挖掘宣传山东省基层人大在推进"两个联系"、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代表法方面的积极实践,在加强监督工作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和特色亮点工作,各设区市人大被赋予立法权十周年来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方面的好经验做法,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讲好山东人大故事。

面对新时代文化遗址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山东省内首部保护古遗址文物资源的地方性法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良法善治赓续文明根脉,推动大汶口文化遗址从“物质保存”到“精神传承”的千年跨越。


为千年文明划下法治保护线

“古代文物太有意思啦!”金秋时节,泰安东岳中学兴隆校区小学部的学生带着对远古文明的向往,开启了一场生动的考古探秘之旅。今年6月16日,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泰安正式揭牌,为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这里上承北辛文化,下启龙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地位重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物保护利用需求的提升,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面临诸多挑战。

“遗址分布涉及多个县(市、区)和部门单位,存在管理权限不明确、部门职责推诿扯皮的问题”“村民生产生活、工程建设等活动影响了部分遗迹的保护”“遗址展示以‘静态陈列’为主,未能充分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资源”……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大汶口遗址管理中心)主任张保卫回忆说,“管理职责不明、研究程度不足、展示利用力度欠缺等问题逐渐凸显,遗址保护难度不断增加。”

面对现实挑战,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思路,以高质量立法破解遗址保护难题。《条例》共5章32条,包括保护管理、合理利用、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以及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方式,回答了遗址保护谁来干、怎么干、如何干好等关键问题,在全省首次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遗址文物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大汶口文化遗址群横跨泰安市30余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及其相关遗存,保护范围广、管理难度大。《条例》清晰划好责任“保护田”,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保护职责,构建起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同时,鼓励村(居)委会通过物业服务、巡查看护等参与保护,推动遗址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织密安全“防护网”,以“名录管理、行为约束、考古规范”为核心,通过动态更新的遗址保护名录实现全覆盖保护,划定六类禁止行为红线提升执法精准度。


开门立法,推动民意入法条

高质量立法离不开广纳民意、开门立法。泰安市岱岳区人大代表、大汶口镇文化站原副站长裴敦安长期研究大汶口文化。此前,卫驾庄2名村民劳作时发现一件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石斧,裴敦安主动引导他们上交,并为其争取表彰奖励。这件事启发他在《条例》征求意见阶段,提出“建立文物保护激励机制”的建议,最终被纳入《条例》第十条。“这条建议被写入条例,我既开心又自豪!《条例》实施后显著提升了群众保护意识。”裴敦安说。

为确保《条例》科学严谨、贴合实际,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下足“绣花功夫”,推动立法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意见征询网络;同时,打造“码上立法”“云端立法”平台,提升群众参与便捷性;此外,还组建了两大智库系统,专家全过程参与立法各环节,筑牢质量“专业防线”。

泰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工作人员王雪介绍,作为泰安唯一乡镇级立法联系点,大汶口镇立法联系点通过线下问卷、线上扫码及云端征集,累计收集有效意见160余条。


为活化利用提供法治动力

遗址博物馆MR眼镜让文物“触手可及”,智能讲解机器人增添参观趣味,济宁游客王女士赞叹不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感十足!”

保护并非终点,传承焕发生机。泰安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大汶口文化遗址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条例》鼓励有效利用遗址文物资源,鼓励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大汶口文化遗址数据采集、复原展示与创新利用,支持文化交流、文艺创作及文创研发,推动远古文明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全面提升改造,利用数字化和场景复原等形式,全面展示大汶口文化内涵和最新考古成果,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感;建设了公园广场,提供多语言自助语音导览服务,实现园区智慧导览全天候服务。遗址现场设置雕塑、复原聚落房屋、窑址、墓葬等,系统展示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生产、生活场景,增强遗址信息的可读性和展示互动性。遗址公园联合高校建立科研教育基地,建立研学中心,开发文创产品,为遗址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提供永续动力。

“今年已投资2300余万元完成两项保护展示项目,近期又申请300多万元用于遗址安防工程,把2024年以来大汶口遗址新出土的70余件文物纳入博物馆展陈。当前,博物馆日均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40%。”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大汶口遗址管理中心)主任张保卫表示,一部《条例》为大汶口数千年文明传承发展铸牢法律之盾,也对同类型古遗址保护提供了新路径,意义重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齐鲁壹点 incentive-icons
齐鲁壹点
找记者,上壹点!
589386文章数 823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