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十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西贝伦开幕。
近200个国家代表齐聚,共同商讨如何落实气候行动,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以内。
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按照现有减排目标,全球气温预计仍将上升约2.5摄氏度,远超安全阈值。
中国的气候行动确实令人瞩目。
今年九月公布的新目标承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比峰值下降7%-10%。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
这些目标并非孤立的环境,而是融入了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形成了系统性的改变。
这种整体思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中国在光伏制造和电池技术上形成规模优势,电动汽车行业在全球领先。
这些产业减少排放,还创造就业、刺激投资,为摆脱化石燃料依赖提供了可行路径。
![]()
与此同时,部分发达国家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其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反而激增18%。
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倍,削减本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紧急刹车”,但主要签署国的实际行动乏力。
欧盟虽然在会议前达成了2040年减排90%的目标,却允许成员国通过购买海外碳信用抵销最多5%的减排任务。
这意味着实际国内减排只需完成约85%,力度明显不足。
《华尔街日报》刊文指出,当各国代表齐聚一堂时,中国正站在全球气候谈判的舞台中央,被形容为“拯救《巴黎协定》的关键力量”。
![]()
在协定签署十年后的今天,西方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却加速推进。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巨大贡献。
回想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时,几乎无人预见中国清洁技术制造业能如此快速崛起。
当时太阳能、电动汽车和电池尚未成为主流,而中国实现了这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在欧美补贴减少的情况下,因中国制造带来的成本下降,陆上风电、太阳能和电池储能依然保持市场竞争力。
如今中国制造的清洁能源产品持续涌向全球,太阳能发电成本已降至十年前预测的一半以下。
![]()
中国本土的风电和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建设,使其排放增速明显放缓,今年燃煤发电量甚至出现下降。
清洁能源成本的大幅降低,部分抵消了发达国家资金支持不足的困境。
尽管美国停止了气候融资,但在印度、巴西等国家,最廉价的电力来源已从煤炭转变为来自中国的太阳能板与电池组合。
印度企业正直接向中国采购千兆瓦级太阳能设备,巴西街头电动汽车日益普及,这些变化均未依赖西方补贴。
亲爱的读者们,长按扫描二维码
欢迎加入国际热点群
每日第一时间分享热点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