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4年叶剑英病危,中央急召钟南山进京,“奋战”数日终于力挽狂澜

0
分享至

1984年7月26日深夜,北京西郊的解放军三〇一医院灯火通明。监护仪的蜂鸣声此起彼伏,值班军医一抬头,才发现已是凌晨两点。病床上躺着的正是八十六岁的叶剑英元帅,连续高热、呼吸衰竭,血氧一度跌到六十毫米汞柱。几小时前,一份病情通报迅速送到中南海,中央得知情况后立刻下令:全力抢救,必要时请外援。

谁来?很快,有人想到了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坐镇的钟南山。那时他不过三十多岁,却已凭借“急性中毒性肺炎”研究声名鹊起。保健委员会成员王敏清拍板:“非他不可!”电话直通珠江之畔,简短对话只两句——“病情危急,能否马上赶京?”“立即出发!”



钟南山凌晨四点抵达白云机场,随身只带一个旧帆布包,里面塞满手写方案:气管切开后如何维持气道湿化,血气分析异常该怎样调整呼吸机参数,甚至连备用抗生素的剂量也标注得一清二楚。十个小时后,他站在三〇一重症病房门口。守候多时的王敏清迎上去,小声嘱咐:“叶帅意识模糊,但听力还在,呼喊要温和。”钟南山点头,推门而入。

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双肺大片浸润影,二氧化碳潴留,帕金森病造成的肌张力障碍让咳痰更加困难。最棘手的是老年人心功能储备差,一次抽痰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钟南山决定边抢救边调整,用的是当年国内少见的俯卧位通气配合肺泡灌洗。有人担心风险,他只回答四个字:“别无选择。”

进入“战斗”模式的七十二小时,病房里灯光没灭过。第一夜,三次痰栓堵塞,钟南山亲自拿吸引管操作;第二夜,血压骤降,他让护士备好多巴胺边推边测;第三夜,血钾偏低,他干脆抱着便携血气机守在床前,十分钟一次复测。王敏清事后回忆:“当时谁也不敢眨眼,唯独他镇定得像一块石头。”



8月1日拂晓,监护仪发出久违的平稳节律,叶剑英的动脉血氧回升到九十,心率降到每分钟八十,呼吸机的潮气量开始逐步下调。护士轻轻唤了一声“元帅”,他慢慢睁眼,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问:“什么时候了?”钟南山俯身回应:“建军节,八一。”叶剑英眼角微动,算是给了个信号——神志恢复。

病情稳定后,治疗方案转入巩固阶段:每日胸部物理振动排痰、口服左旋多巴减轻帕金森症状、低流量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钟南山仍然寸步不离,他坚持亲自为叶剑英做呼吸功能训练——十分钟深吸,十分钟缓呼。有意思的是,老帅被要求吹气球锻炼肺活量,他笑称这是“重返儿童团”。



8月10日中午,叶剑英转入普通病房。当天他对身边卫士挥手:“拉我坐起来,得看文件。”医护人员哭笑不得,只能把材料字放大一倍,再按医嘱限定每日阅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此后两个月,病房门口挂着一块小牌子:请勿议政,防止他工作过度。

10月底复查胸片,浸润影吸收良好。钟南山完成最终查房,留下详细出院指导:冬季防寒、睡前使用雾化、警惕再感染。离京前夜,王敏清与他在走廊小坐,王敏清由衷说道:“多亏你,我们才把叶帅救回来。”钟南山摆摆手:“守护老一辈革命家,这是医生分内事。”

12月28日,中央召开表彰会,保健委员会五十余名医护获奖,钟南山名列首席。奖状写得简明:在叶剑英同志严重肺部感染抢救中表现突出。那一年,他才四十八岁,没几个人想到,若干年后他会成为全国闻名的“国士”。



叶剑英最终在1986年六月安然离世,与病危时相比,多活了整整二十二个月。两年里,他主持审定了数份国防科技立项意见,还谈到南海礁盘测绘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讲:“能再干点事,就不算白在病房淘到的时间。”不少熟悉内情的老干部感慨:若无那场夏日鏖战,很多后续决策恐怕要改写。

回望1984年那几乎没有退路的七十二小时,王敏清曾用一句话形容:“这是医者与时间赛跑的范例。”当年的场景已经尘封,可一张泛黄值班单、几页手写病程记录仍静静躺在中央保健委员会档案柜里。它们见证了两代人秉持的信念——生命至上,职责在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小莜读史 incentive-icons
小莜读史
走进历史的长廊, 每一步都踏在千年的故事上
3973文章数 7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